每到冬春交替的气候多变期与秋冬降温的寒意突袭季,上呼吸道感染便进入高发时段,咳嗽、咽痛、鼻塞等不适不仅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还可能诱发其他健康问题。因此,在这两个关键高发季,掌握科学且易操作的预防措施,成为守护每个人健康的重要防线。本文先带大家正确认识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性,再从日常防护细节、居住环境管理、饮食调理等方面的预防方法,助力大众轻松避开感染风险,平稳度过高发季节。
认识上呼吸道感染,重视高发季风险
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常见类型有普通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引起,表现为鼻塞、流涕等,一周左右可自愈;急性咽炎以咽部干燥、灼热、咽痛为主要症状;急性扁桃体炎会出现扁桃体肿大、剧烈咽痛,部分患者伴高热。
其高发于冬春交替、秋冬降温时段,此时气温变化大,人体免疫力易下降。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被吸入)和接触传播(接触被污染的手或物品后摸口鼻)。
做好预防意义重大:个人可减少不适、避免影响工作学习;家庭能降低传染风险;社会可减轻医院诊疗压力、节约医疗资源。
日常防护:从个人习惯筑牢第一道防线
日常防护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关键,需从手部卫生、呼吸道防护和生活习惯三方面入手。
手部卫生方面,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可采用简化版七步洗手法——掌心相对揉搓,手指交叉揉搓指缝,掌心对手背揉搓指缝,弯曲手指关节揉搓掌心,拇指在掌心旋转揉搓,指尖在掌心揉搓。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如电梯按钮、门把手)后、咳嗽或打喷嚏后,都要及时洗手。若没有洗手条件,可使用含氯免洗消毒液,使用时需确保手部干燥,均匀涂抹消毒液并揉搓至手部完全干燥,但免洗消毒液不能替代流动水洗手,有条件时仍需用流动水清洗。
呼吸道防护,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超市)、乘坐公共交通(地铁、公交)时,以及家人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都应正确佩戴口罩。佩戴口罩时,要将口罩上方的金属条紧贴鼻梁,拉开口罩下方覆盖下巴,确保口罩与面部贴合;摘下口罩时,避免接触口罩外侧,将其放入密封垃圾桶内。咳嗽或打喷嚏时,若没有纸巾,可用肘部内侧遮挡,避免飞沫传播。
规律的生活习惯,成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睡眠,儿童每天需保证9-10小时睡眠;可选择适合秋冬季节的低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每周运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日常要避免过度劳累,加班、熬夜后及时补休,让身体得到充分恢复。
环境管理:打造少菌的 “安全空间”
良好的环境能减少病毒、细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
居家和办公环境需每天通风,早中晚各通风1次,每次30分钟,通风时可让家人或同事暂时到其他房间,避免受凉;定期清洁环境,重点擦拭门把手、遥控器、手机、键盘等高频接触部位,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后使用),擦拭后等待30分钟再用清水擦净;干燥季节可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湿度不适宜时,易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增加感染几率。
在公共场合,尽量避免前往人群拥挤、通风条件差的场所,如密闭商场、网吧;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电梯按钮)后,不要用手揉眼睛、摸口鼻;从公共场合回家后,及时更换外套、鞋子,并用流动水洗手,减少病毒、细菌带入家中的可能。
饮食调理:用营养增强免疫力
日常饮食要均衡,多吃橙子、西兰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质,燕麦、芹菜等膳食纤维,早餐可搭配鸡蛋、牛奶、全麦面包。成人每天喝1500-2000ml温水,保持呼吸道湿润、促进代谢,少喝含糖饮料和冰水,避免刺激呼吸道。
秋冬可尝试简单食疗:生姜红糖水(3-5片生姜加红糖煮水,驱寒保暖,糖尿病患者慎用)、银耳百合粥(银耳、百合、大米熬煮,润肺生津,适合各类人群)。
结论
上呼吸道感染高发季,预防关键是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习惯、关注环境健康、日常勤洗手、正确戴口罩、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环境通风清洁;均衡饮食、充足饮水;特殊人群做好针对性防护。只要科学预防,就能降低感染风险,守护自身和家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