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傍晚,黔北山脊的余热未散,遵义市余庆县子营街道梓桐社区药事服务驿站已灯火通明。
居民周修福揣着空药盒,步履蹒跚地走进驿站。他患有脑梗10年,过去买药,得赶在晚饭前去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医院,如今,只需8分钟步行,就能在家门口买到便宜三成的“零差价”药。
“血融通吃完了,再不吃,今晚睡不踏实。”他熟门熟路地坐下,负责人罗福华已递上热茶,打开电子处方系统——周修福的病史、用药记录、血压数据一屏可见,数据来自县人民医院、街道卫生院,三级医共体共用一套“总药师”后台。
“药不能囤,也不能停,我给您拆2个星期的量。吃完再过来,我们随时都在。”罗福华边嘱咐边细心的在药盒上写下服药次数。
从买药难到送药上门:一条制度设计出来的“药路”
“零差价”不是简单降价,而是一次系统重构。
2023年,余庆县在医共体内推行“总药师制度”,由县人民医院中心药房统一全县西药的采购、配送、监管,所有药品按进价销售。为更大限度便民惠民,2025年6月,余庆县启动村级药事服务驿站建设。梓桐社区药事服务驿站作为首个试点,覆盖周边3万余居民,由子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监管,梓桐社区卫生室负责日常运营,医共体中心药房每月按照20%的比例抽取处方进行检查,确保药事服务的规范与高效。至此,139种常用药进入梓桐社区卫生室,全部“零差价”,3个月累计服务3181人次,日均80多人次,就诊量同比增长18.01%。
值得一提的是,药品目录并非“自上而下”拍板,而是“群众点菜、医共体配菜”。
居民卢永桥患糖尿病12年,曾每月跑贵阳买米格列纯片,往返路费200多元。6月的一天,他把空药板拍在罗福华面前:“这药要是卫生室能买到,路费都够药费啦。”10天后,米格列纯片就出现在药房新增目录,价格还降了不少。
此后,甲亢、肺气肿、慢阻肺患者纷纷提交“愿望清单”。药事服务驿站2个月内收到28种用药申请,现在,23种已上架,5种正在采购流程中。 服务驿站成了群众用药“许愿池”。
从卖药到管药:一个药师的夜间值班日志
夜色渐深,罗福华与同事拉下一半卷帘门,仍有手电筒光晃进来——
下夜班的杨大姐喘着粗气冲进来:“就怕你们关门。”她孩子哮喘发作,急需雾化用药。罗福华递药、讲解用法,顺手在墙上写下第9个“正”字——每一笔,代表一次超过21时的延时服务。
“只要还有人找药,灯就不灭。”罗福华说。
这不是一句口号。服务驿站配备执业药师全程在岗,不仅发药,更负责用药指导、副作用预警、慢性病随访。系统后台实时监测药品库存,一旦低于安全线,自动触发“缺药登记”,次日清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配送车即出发,药品与阳光一起抵达。
“余庆的‘零差价’药房,不是简单的便宜药,而是一场以患者为中心的制度再造,目的是让药品回归公共品属性,让基层医生重拾专业尊严,让群众就近买药,买到放心药。”余庆县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勇说。
当前,梓桐模式正以“六统一”的标准在全县复制:统一标识、统一目录、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医保结算、统一药师培训。先在适宜的乡镇完成复制,今年底前覆盖90%常住人口,基本实现“15分钟购药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