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把肠道不适当作 “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却没意识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可能是结肠息肉发出的预警信号。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而超过 90% 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其实,只要抓住肠镜筛查的 “黄金期”,就能在息肉癌变前将其阻断。
结肠息肉:肠道里的“隐患分子”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通俗来说就是肠道内壁长出的“小肉疙瘩”。它们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超过核桃;形态各异,有的带蒂像蘑菇,有的扁平如地毯;数量也可能从单个到数十个不等。
1.为何会长息肉?
目前认为与三大因素密切相关:
遗传基因:家族中有息肉或结直肠癌病史者,患病风险增加3-10倍;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久坐不动、吸烟酗酒;
肠道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反复刺激肠黏膜。
2.息肉的“变身”风险
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但腺瘤性息肉(占70%~80%)是公认的癌前病变。从息肉到癌症的演变通常需要5~10年,这一过程被称为“腺瘤-癌序列”:
正常黏膜→增生性改变→腺瘤形成→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癌
肠镜:筛查结肠息肉的“火眼金睛”
面对结肠息肉,很多人存在侥幸心理:“我平时没症状,应该没事吧?”事实上,没有症状≠没有息肉。当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时,息肉可能已进展到中晚期,甚至癌变。因此,主动筛查比被动等待症状更重要。
为什么推荐肠镜?
直观准确:肠镜是唯一能直接观察整个结肠和直肠黏膜的检查,可发现微小息肉(甚至小于1毫米)并明确性质;
治疗一体:发现息肉后,可直接通过肠镜进行切除(如电凝、套扎等),避免二次手术;
可重复性:肠镜结果可作为后续随访的基准,动态监测肠道健康。
其他检查能替代肠镜吗?
粪便潜血试验:简单无创,但灵敏度低,易漏诊;
虚拟肠镜(CT结肠成像):需注射造影剂,对小息肉识别率不如肠镜,且无法治疗;
粪便DNA检测:可检测癌变相关基因突变,但价格较高,不能定位息肉位置。
结论:肠镜仍是筛查结肠息肉的“金标准”,尤其适合高危人群。
抓住筛查黄金期,别让息肉“钻空子”
“什么时候该做肠镜?”这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根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建议以下人群尽早进行肠镜筛查:
一般风险人群:50岁以上,无论男女,均应接受至少一次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病);
本人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病史;
长期患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
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或粪便DNA检测异常;
符合以下任意2项:吸烟、肥胖(BMI≥28)、2型糖尿病、长期便秘。
筛查频率如何定?
普通人群:若首次肠镜未发现息肉,可5~10年复查一次;
高危人群:需根据息肉大小、数量、病理类型决定复查间隔(通常1~3年);
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建议每年复查肠镜,连续2年阴性后可延长间隔。
特别提醒:很多人因“怕疼”“怕尴尬”而拒绝肠镜,其实现代肠镜技术已非常成熟。无痛肠镜通过静脉麻醉让患者“睡一觉”完成检查,全程无痛苦;若担心隐私,可选择女性医生或专人陪同,消除心理负担。
结肠息肉的治疗:发现即切除,防患于未然
一旦通过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应及时进行切除。对于直径小于 0.5 厘米的息肉,可以在肠镜检查过程中直接用活检钳切除;对于直径大于 0.5 厘米的息肉,可以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等方法切除。切除后的息肉会被送去做病理检查,以确定息肉的性质。
如果息肉已经发生癌变,医生会根据癌变的程度和范围,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需要注意的是,结肠息肉切除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术后定期复查非常重要。
结语
结肠息肉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但如果放任不管,可能会演变成结肠癌,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因此,40 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筛查,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提高警惕。记住,肠镜筛查的 “黄金期” 一旦错过,可能就会留下终身遗憾。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结肠息肉的筛查和预防,守护好我们的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