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阑尾炎发作前身体的预警信号 - 数字报刊系统 偏头痛发作,中医护理舒缓有方 阑尾炎发作前身体的预警信号 结肠息肉别拖!肠镜筛查有黄金期 新生儿颅脑超声:宝宝脑健康的“守护者”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阑尾炎发作前身体的预警信号

作者: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陈艳芳


 

被忽视的“小器官大麻烦”

 

深夜,25岁的小李捂着肚子冲进急诊室,面色苍白、冷汗直冒。他本以为只是吃坏肚子,却没想到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穿孔,需要立即手术。这样的场景在外科门诊并不少见。阑尾虽小,却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发炎,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许多人误以为阑尾炎只是“肚子疼”,但它的发作往往有迹可循。身体会通过疼痛、消化异常等信号发出警告,关键在于能否读懂这些“暗号”。 

 

 

解剖基础:阑尾的“脆弱结构”

 

阑尾位于右下腹,形似一根细长的盲管,长约510厘米。它的开口与大肠相连,管腔狭窄,内部布满淋巴组织。这种结构让它容易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食物残渣、粪石或细菌一旦堵塞管腔,就会引发炎症。 

 

尽管阑尾在成年后免疫功能减弱,但它并非“无用器官”。近年研究发现,阑尾可能参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然而,正是这种“细窄+易堵”的生理特点,让它成为外科急诊的“常客”。 

 

 

五大早期预警信号

 

1. 肚脐周围隐痛→转移至右下腹 

阑尾炎的疼痛通常从肚脐周围或上腹部开始,呈隐痛或闷胀感。612小时后,疼痛会逐渐“转移”到右下腹,并固定在麦氏点(肚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处)。这种“游走性疼痛”是阑尾炎的典型特征,与胃肠炎的广泛腹痛截然不同。 

 

案例:张女士误以为自己是“吃坏肚子”,自行服用止泻药后疼痛反而加重。就医后发现,阑尾已因拖延出现化脓。 

 

2. 胃肠道“闹脾气”:恶心、呕吐、没胃口 

炎症刺激阑尾周围的肠系膜,会引发反射性恶心、呕吐,但通常不会伴随腹泻。患者常感到腹胀、食欲减退,甚至闻到油腥味就反胃。 

 

注意:若呕吐物为黄绿色胆汁或粪渣样物质,可能提示肠梗阻,需立即就医。 

 

3. 全身“低热警报” 

阑尾发炎后,身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轻度升高(通常在37.5-38℃之间)。这种发热常被误认为是“感冒”,但若伴随右下腹疼痛,需高度警惕。 

 

4. 特殊体态暴露疼痛 

患者常不自觉地采取保护性姿势:弯腰屈膝、侧卧蜷缩,或用手按压右下腹。咳嗽、打喷嚏或快速行走时,疼痛会加剧,这是因为腹部震动刺激了发炎的阑尾。 

 

自测方法:平躺后放松腹部,用手指缓慢按压麦氏点,若突然松手时疼痛加剧(反跳痛),提示腹膜已受刺激,需紧急处理。 

 

5. 皮肤“过敏”与黏膜变化 

炎症早期,右下腹皮肤可能对触摸异常敏感,轻轻摩擦就会引发刺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舌苔增厚、口腔异味,这是消化功能受影响的表现。 

 

 

高危人群特别提醒

 

青少年:学业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易忽视身体信号,常拖到穿孔才就诊。 

孕妇:子宫增大可能将阑尾“推”向上方,疼痛位置改变,易误诊为宫缩或胎盘早剥。 

老年人:对疼痛敏感度下降,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差,容易漏诊。 

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可能掩盖疼痛,需结合白细胞计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家庭应急处理四步法

 

若怀疑阑尾炎发作,切记“四不要”: 

1. 不要进食饮水:防止肠道膨胀加重病情,为可能的手术做准备。 

2. 不要热敷或按摩:热敷可能促进炎症扩散,按摩可能引发穿孔。 

3. 不要自行服药:止痛药会掩盖症状,抗生素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 不要拖延就医:从发病到穿孔可能仅需1224小时,黄金救治期不容错过。 

 

正确做法:立即停止活动,采取半卧位减轻腹压,联系家人或拨打急救电话。途中尽量保持平静,避免剧烈颠簸。 

 

 

预防与误区澄清

 

饮食预防: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蔬菜、全谷物),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粪石形成。 

运动建议:饭后避免立即剧烈运动,但散步等轻度活动有助于消化。 

常见误区: 

“忍一忍就过去”:阑尾炎不会自愈,拖延只会让治疗更复杂。 

 “先吃止痛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诊断。 

“术后不用护理”:术后需尽早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感染。 

 

 

结语:做自己的健康守护者

 

阑尾炎虽常见,但并非“无迹可寻”。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是对健康的提醒。记住“疼痛转移+胃肠反应+低热”的组合,遇到可疑症状时,宁可“小题大做”,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健康无小事,及时识别暗号,才能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愿每个人都能读懂身体的“语言”,守护好自己的健康防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