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07年10月的一天,一场无偿献血公益宣传活动,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生活,也彻底改写了我对“文明”与“奉献”的认知。
那时我在乡镇工作,日常走村串户与群众打交道的经历,让我对“帮人一把”有了最朴素的认同。当宣传资料上“一袋血能挽救一条生命”的字眼撞入眼帘,当工作人员讲述临床患者急需血液的急迫处境,我心中的公益火种瞬间被点燃。
没有丝毫犹豫,我走进了献血屋。针头扎进胳膊、看着血液缓缓流入血袋时,指尖忍不住泛起紧张。可一想到这袋血或许能为某个在困境中挣扎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那份紧张便悄悄被踏实感取代。也就是从这天起,我与无偿献血结下不解之缘,也开启了用行动践行初心、传递文明的旅程。
从乡镇到县直部门,工作岗位几经变动,但“定期献血”的习惯始终未变。调到县卫健系统工作后,我更清晰地知晓临床用血的紧张,也更明白自己这举手之劳,对等待血液的患者而言可能就是“生的机会”——于是“献血”成了我生活里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为了不影响献血质量,我慢慢养成了不少小习惯:早睡早起杜绝熬夜,主动避开油腻辛辣的食物,每天多添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就连两次献血的间隔时间,我也特意记在备忘录里,生怕一不小心错过。
这些年调到宣传系统工作后,记录文明、传递文明成了新的职责,我愈发觉得献血是“践行文明”最直接、最鲜活的方式。只要接到献血号召,我总会把献血当作重要任务第一时间响应。有人问我累不累、值不值,我总是笑着回答:“能多献一次血,就能多给一个生命带去希望,这哪有不值的道理?”对我而言,每一次挽袖,都是对“责任”最生动的诠释;这份对生命的敬畏、对公益的热忱,早已融入骨血,成为我在不同工作岗位上随时传递给他人的文明微光。
18年里,岗位在更迭,献血的脚步却从未停歇。至今我已累计献血24次,捐献热血9400毫升——这相当于两个成年人全身血液总量的总和。在我眼里,每一滴血都像一艘小小的“生命摆渡船”,载着希望为困境中的患者送去重生的可能。
没想到这份日常的坚持,还意外收获了认可:有幸获得“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荣誉证书,也从“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银奖”,一步步走到了“金奖”。可每次看到这些证书,我都觉得这不是“奖励”,更像是一份提醒——提醒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更要把献血这份文明的火种继续传递下去。
每当有人向我竖起大拇指时,我都会轻轻摇头:“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真正伟大的,是那些与病魔顽强抗争的人们,是他们对生的渴望,让我觉得献血这件事特别有意义。”在我看来,荣誉从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今我虽已过中年,却依然活跃在献血一线,每次献完血,还会主动和同事、朋友分享自己的经历,用亲身故事消除大家对无偿献血的顾虑,盼着能带动更多人加入这份公益事业。
更让我欣慰的是,这份对公益的热爱,还在家人之间悄悄传递。这些年,妻子已主动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如今她已累计献血15次、捐献血液5800毫升,还荣获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这些年,我们夫妻俩成了献血屋的“老熟人”,常常一起挽袖献血,是公益路上最默契的“搭档”。
给儿子的“成人礼”,我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带他去献血。
记得儿子18岁那年,我们一家三口并肩走进了献血屋。看着他从最初的紧张不安,到后来鼓起勇气伸出手臂,再到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入血袋,我心里满是欣慰。献完血后,儿子小心翼翼地把献血证收进书包,认真地说:“今天的成人礼比任何礼物都有意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责任与爱的传承从不需要刻意说教,就藏在这些无声的行动里,在血脉相连的温暖中悄然延续。如今,儿子已累计献血4次、捐献血液1200毫升,从最初“被我影响”,到后来主动参与奉献,爱心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这份“以身传德”的经历,也成了我工作中的宝贵财富。作为宣传系统工作者,在记录文明故事时,我总能敏锐捕捉到藏在细节里的温暖——因为我深知,每一份善举背后,都有着和我一样的真诚与坚持,都藏着文明传承的密码。对我而言,不管在哪个岗位,对生命的敬畏始终不变,“为民”的初心始终相通;也正因如此,我笔下的文字才多了几分温度与力量,能更真切地把文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人们常说“做一件好事容易,长期坚持做一件好事却很难”。于我而言,这18年的献血路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不过是把“能帮人”的小事揣在心里、坚持下来。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在奉献与传承的道路上坚定走下去,让对生命的敬畏与文明的温度,随每一次挽袖传递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