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冠心病,真的那么可怕吗? - 数字报刊系统 超声检查前的准备事项 冠心病,真的那么可怕吗? 流感高发季,家庭防护这样做更安心 孕期体重管理的“红绿灯”法则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冠心病,真的那么可怕吗?

作者:钦州市中医医院 施忠钱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为中老年人群的高发疾病,其“凶名”常令人闻之色变。然而,这一疾病是否真如传言那般“可怕”呢?本文从病因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策略及预防管理四个维度解析冠心病的本质。

病理机制:从动脉硬化到心肌缺血

冠心病的核心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后,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当狭窄超过50%,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引发心绞痛(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或下颌);斑块破裂则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注意:部分患者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或首发症状为心衰、心律失常。

男性40岁后风险显著上升,女性绝经后发病率与男性趋同(雌激素保护作用减弱)。

临床表现:五大类型

心绞痛型: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胸痛,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心肌梗死型:持续剧烈胸痛,伴心电图ST段抬高、心肌酶升高,需紧急救治。

无症状型:仅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发现,风险与有症状者相当。

心力衰竭型:长期缺血导致心肌重构,出现气喘、水肿等。

猝死型:恶性心律失常引发,多见于未确诊者。

特殊人群——

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无痛性心梗(发生率是普通患者的2至3倍)。

女性症状常不典型,合并症多,预后较差。

治疗策略:从药物干预到血运重建的精准选择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治疗已形成多层次体系: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吲哚布芬等)抑制血栓形成。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降低心肌耗氧量。

他汀类等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等)稳定斑块、调节血脂。

硝酸酯类等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尼可地尔等)扩张冠状动脉。

中医中药:如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银杏叶片等。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恢复血流。

外科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患者。

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经过心血管专科医师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

预防管理:从生活方式到高危人群的精准干预

冠心病防控强调“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目标:预防冠心病在健康人群中的发生。

核心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目标血压<130/80 mmHg。糖尿病,HbA1c<7%。

高脂血症,LDL-C<2.6 mmol/L(高危人群<1.8 mmol/L)。

戒烟:吸烟者冠心病风险增加2至4倍。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地中海饮食(多蔬果、全谷物、橄榄油,少红肉)。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体重管理:BMI<25 kg/m?,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

特殊人群筛查——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者建议基因检测。

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定期评估心血管风险。

二级预防(疾病管理)

目标:预防已确诊冠心病患者病情进展或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核心措施——

基础治疗的ABCDE原则:

A(抗血小板、ACEI/ARB):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贝那普利/厄贝沙坦等。

B(β受体阻滞剂、血压控制):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目标心率55至60次/分)。

C(他汀、戒烟):高强度他汀(阿托伐他汀40-80 mg/d),LDL-C目标值<1.8 mmol/L。

D(糖尿病管理、饮食):如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兼具心肾保护。

E(运动、教育):心脏康复计划(每周3次有氧+抗阻训练)。

血运重建——

根据心血管专科医师评估选择 PCI或CABG。

心理干预——

抑郁筛查(PHQ-9量表),必要时抗抑郁治疗。

三级预防(并发症管理)

目标:延缓终末期心脏病进展,减少致残/致死率,改善生活质量。

核心措施——

心力衰竭管理。药物四联疗法: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β受体阻滞剂、MRA(螺内酯)、SGLT2抑制剂。

恶性心律失常防治。射频消融:室速/室颤反复发作者。

终末期干预。心脏移植:难治性心衰。机械循环支持:左室辅助装置。

姑息治疗。对症处理。心理支持:临终关怀团队介入。

科学认知:打破恐惧,拥抱健康

冠心病虽属严重疾病,但通过规范治疗,很多患者可基本维持正常生活。现代医学的进步使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从30年前的30%降至目前的10%以下。关键在于:全面控制危险因素、坚持规范药物治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时干预心理问题、定期监测与随访,以及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诊疗策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