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0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习惯性流产,准妈妈该怎么办? - 数字报刊系统 免疫抗体检验和过敏有啥关系? 微笑抑郁症——藏在笑容下的“无声呐喊” 甲状腺消融:超声“导航”精准消灭病灶 习惯性流产,准妈妈该怎么办?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习惯性流产,准妈妈该怎么办?

作者:习惯性流产,准妈妈该怎么办? 平果市妇幼保健院 卢丹 对于渴望成为母亲的女性而言,怀孕本应是幸福


 

对于渴望成为母亲的女性而言,怀孕本应是幸福旅程,但习惯性流产却如噩梦般挥之不去。连续多次自然流产,不仅让身体饱受创伤,更让心理陷入焦虑与自责,诸如“是否自己不够好”“是否注定无法生育”的疑问如巨石压心。其实,复发性流产发生率约1%-5%,科学应对而非盲目焦虑,才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习惯性流产的“幕后黑手”

 

要战胜习惯性流产,首先需要了解它的成因。医学上,习惯性流产的病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遗传因素:看不见的“基因密码”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早期流产的最常见原因,占比高达50%-60%。这可能是胚胎自身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随机错误,也可能是夫妻双方携带的隐性致病基因所致。例如,染色体数目异常(如唐氏综合征)或结构异常(如染色体易位)都可能导致胚胎无法正常发育。 

 

2. 母体因素:身体的“隐形障碍” 

内分泌失调:黄体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影响胚胎着床或早期发育。 

免疫系统“失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综合征)或同种免疫异常(如封闭抗体缺乏),可能让母体将胚胎视为“异物”而攻击。 

子宫“缺陷”: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宫腔粘连、宫颈机能不全等解剖结构问题,可能阻碍胚胎正常生长或导致晚期流产。 

感染“隐形杀手”:TORCH感染(弓形虫、风疹病毒等)、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3. 环境与生活方式:不容忽视的“外部诱因” 

长期接触辐射、化学物质,或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流产风险。

 

从“盲目保胎”到“精准治疗”

 

面对习惯性流产,许多准妈妈急于“保胎”,甚至尝试偏方,但盲目行动往往无效,还可能耽误治疗。真正的科学应对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孕前“精准排查” 

计划怀孕前,夫妻双方应接受全面生育力评估,涵盖染色体检查、内分泌检测、免疫功能筛查及生殖系统超声。若发现染色体异常,可借助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D/PGS)筛选健康胚胎;若存在黄体功能不足,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黄体酮;若确诊为抗磷脂综合征,则需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

 

2. 孕期“动态管理” 

成功受孕后,准妈妈需严格遵医嘱产检,密切关注HCG、孕酮及B超指标。若发现胚胎发育迟缓或母体出现异常(如凝血功能异常),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宫颈机能不全的孕妇可在孕中期进行宫颈环扎术;免疫异常导致的流产则需联合使用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3. 生活方式“科学调整” 

饮食需均衡营养,避免生冷、辛辣食物,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D;运动需适度,可选择散步、孕妇瑜伽,避免久坐或剧烈运动;心理上需学会释放压力,可通过冥想、倾诉等方式缓解焦虑。细节的调整,往往能成为成功妊娠的关键。

 

别让“伪科学”雪上加霜

 

在习惯性流产的治疗中,许多准妈妈容易陷入误区,甚至被“伪科学”误导。常见的误区包括: 

 

误区1:卧床能保胎 

长期卧床不仅无法降低流产风险,反而可能增加下肢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并发症。除非医生明确要求(如宫颈环扎术后),否则无需绝对卧床。 

 

误区2:盲目服用保胎药 

黄体酮、阿司匹林等保胎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过量或滥用可能适得其反。例如,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严格掌握剂量。 

 

误区3:忽视病因治疗 

部分准妈妈认为“保胎就是打针吃药”,却忽略了查找病因的重要性。例如,若流产由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仅靠补充黄体酮无法解决问题。 

 

心理重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习惯性流产带来的心理创伤常比身体伤害更持久,许多准妈妈会陷入自责、抑郁,甚至恐惧生育。此时,心理支持不可或缺: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调整负面情绪;加入互助小组,与有相似经历者交流分享;同时,伴侣的理解与陪伴也是走出阴霾的重要动力。

 

结语

习惯性流产虽是一场艰难挑战,但绝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孕前检查明确病因、孕期精准管理监测胎儿、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调整心态,许多准妈妈最终迎来宝宝。治疗需多学科协作,选择正规医院专科门诊至关重要。同时,要警惕虚假宣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以坚定信念支撑前行,终将迎来希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