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0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阿尔茨海默病:AI读MRI有啥新发现 - 数字报刊系统 阿尔茨海默病:AI读MRI有啥新发现 家长怎么调养小孩过敏 儿童高热惊厥,家长怎么办? 超声如何透视子宫内膜异位症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尔茨海默病:AI读MRI有啥新发现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李鑫

清晨忘记关火、出门后迷失回家的路、反复询问同样的问题…… 这些逐渐蚕食生活的记忆碎片,正是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日常写照。我国 60 岁以上人群中AD患者超千万,且随着老龄化加剧,患病人数仍在快速增长。早期诊断对延缓病情发展至关重要,而磁共振成像(MRI)作为无创、高分辨率的大脑成像技术,已成为AD诊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人工智能(AI)与 MRI 技术的深度融合,为AD的早期发现和精准诊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

MRI: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 “透视镜”

MRI 通过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可生成大脑内部结构的高清图像,无需注射造影剂或接受辐射,对人体无伤害。在 MRI 影像中,大脑的灰质(神经元密集区)、白质(神经纤维传导束)和脑室(脑脊液填充腔隙)清晰可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 MRI 影像具有典型特征:大脑出现弥漫性萎缩,尤其是与记忆功能密切相关的海马体体积显著缩小;白质区域出现微结构损伤,神经纤维束完整性遭到破坏。这些变化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了关键依据,但传统依靠人工读片的方式存在主观性强、早期微小病变易漏诊等局限。

AI 读片:让诊断更智能、更精准

AI 读片的核心在于深度学习算法,它通过分析海量正常与异常 MRI 影像数据,学习疾病特征与影像表现之间的关联,从而具备自动识别病变的能力。与人工读片相比,AI 具有三大显著优势:其一,速度快,可在几分钟内完成复杂影像分析,而医生手动分析可能耗时数小时;其二,精度高,AI 能量化测量海马体体积、脑萎缩程度等指标,误差率低于 5%;其三,早期预警能力强,可捕捉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结构改变,实现疾病的超早期识别。

AI 读 MRI 的三大突破性发现

(一)提前 5-10 年预警疾病风险

研究显示,AD 患者大脑在出现临床症状前 5-10 年就已发生病理改变。AI 算法通过分析海马体体积变化率、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等定量指标,能识别早期神经退行性病变。例如,某研究团队利用 AI 模型对 2000 名无症状老年人的 MRI 数据进行分析,成功预测出其中 12% 的个体在未来 5 年内有极高的 AD 发病风险,准确率达 83%。近期《自然?医学》发表的研究还指出,AI 能通过分析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的连接强度,提前 8 年预测 AD 发病,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全新视角。

(二)精准区分疾病亚型,指导个性化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存在不同病理亚型,主要分为淀粉样蛋白沉积型和 tau 蛋白聚集型,二者治疗策略存在显著差异。AI 通过识别 MRI 影像中脑萎缩的空间分布模式(如颞叶萎缩程度、顶叶代谢减低区域),结合 PET 影像的生物标记物信息,可精准区分疾病亚型。这一突破使医生能够针对不同亚型制定靶向治疗方案,避免 “千人一方” 的局限性。在一项临床试验中,AI 辅助诊断后采用个性化治疗的患者,认知功能衰退速度较传统治疗组减缓了 22%。

(三)动态监测病情,评估治疗效果

定期进行 MRI 检查是跟踪 AD 病情进展的重要手段。AI 通过纵向对比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影像数据,可量化评估脑萎缩速度、神经纤维损伤程度的变化,从而客观评价药物或康复治疗的效果。例如,在抗淀粉样蛋白药物临床试验中,AI 能快速筛选出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加速新药研发进程。美国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AI 监测治疗效果的一致性与多位资深神经影像专家的联合评估相当,大幅提升了诊疗效率。

普通人如何受益于AI辅助MRI检查?

1.哪些人群需要重点筛查?

家族遗传史人群:携带 APOEε4 基因的个体发病风险比普通人高 3-15 倍;

出现早期症状者:如近期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障碍。

65 岁以上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AD发病率呈指数级上升。

2.检查前、后注意事项

检查前无需空腹,保持放松心态即可。MRI 检查需保持静止状态15~30分钟,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者需提前告知医生。检查后,AI生成的分析报告需由专业医生解读,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干预。早期发现者可通过认知训练、药物治疗等方式延缓疾病进展,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阿尔茨海默病并非 “不可逆的宿命”,借助 AI 与 MRI 的技术力量,我们正逐步揭开疾病的神秘面纱。早期筛查、科学干预,每个人都能为守护大脑健康掌握主动权。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