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2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寰枢椎脱位:椎弓根螺钉技术解析 - 数字报刊系统 寰枢椎脱位:椎弓根螺钉技术解析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护理方法 慢阻肺如何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 透析无小事,预防并发症有高招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寰枢椎脱位:椎弓根螺钉技术解析

作者:北流市人民医院 张超金


颈椎是人体极为重要的部位,而寰枢椎作为颈椎的 “顶梁柱”,其健康关乎全身神经传导与头部活动。寰枢椎脱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颈椎疾病,当寰椎(第 1颈椎)与枢椎(第2颈椎)的正常解剖关系发生改变,不仅会引发颈部疼痛、头晕等不适,更可能压迫脊髓,威胁生命安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椎弓根螺钉技术为寰枢椎脱位的治疗带来了新突破,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认识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位于颈椎最上端,寰椎呈环状,枢椎有独特的齿状突,二者共同构成灵活且关键的关节结构,支撑头部并保障脊髓信号的顺畅传递。当因外伤、先天性畸形、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累及颈椎)等因素,寰椎与枢椎的正常位置关系被打破,就发生了寰枢椎脱位。

 

患者早期可能出现颈部活动受限、持续性钝痛,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头晕、视物模糊、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若脱位严重,压迫脊髓,可能导致肢体瘫痪,甚至呼吸、心跳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因此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

在过去,寰枢椎脱位的保守治疗主要采用颈椎牵引和颈托、支具固定。牵引通过外力拉开椎间隙,尝试恢复寰枢椎位置,但对于脱位时间长、稳定性差的患者,效果往往不佳;颈托、支具固定则仅能起到辅助保护作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脱位问题,且长期佩戴会导致颈部肌肉萎缩。

 

常规手术治疗如单纯植骨融合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颈椎稳定性,但手术切口大,对周围组织损伤严重,术中出血较多,术后恢复时间长。同时,这种手术方式对寰枢椎固定的精准度有限,存在固定不牢、融合失败等风险。

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优势

椎弓根螺钉技术是目前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先进手段。其原理是利用寰枢椎椎弓根这一结构,将特制的螺钉精准植入椎弓根内,如同给松动的 “砖块” 打入坚固的 “钉子”,再通过连接棒将螺钉固定,实现寰枢椎的即刻稳定。

 

与传统方法相比,椎弓根螺钉技术优势显著。在精准度方面,借助术中 CT 导航、三维成像等技术,医生能清晰观察椎弓根的解剖结构,确保螺钉植入位置准确无误;创伤上,该技术采用微创切口,对周围肌肉、血管、神经的损伤大幅减小;恢复时间也明显缩短,患者术后能更快进行康复训练,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此技术适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寰枢椎脱位合并脊髓压迫症状、寰枢椎骨折不稳定等类型的患者。

手术前的准备

手术前,患者需进行全面检查。X 线检查可初步观察寰枢椎的位置和形态;CT 检查能清晰显示骨骼结构,帮助医生了解椎弓根的直径、长度、角度等重要参数;MRI 检查则能评估脊髓是否受压及受压程度,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患者在术前要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增强身体抵抗力;术前8小时需禁食禁水,防止术中呕吐引发窒息。同时,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面对手术,患者可能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应多与医生沟通,了解手术流程和安全性,树立治疗信心。

手术过程揭秘

手术开始,患者首先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进入麻醉状态后,医生在患者颈后做一个5-8厘米的切口,逐层分离肌肉组织,暴露寰枢椎椎弓根部位。随后,徒手或利用导航设备精准定位,在寰枢椎椎弓根处钻孔,将合适规格的螺钉小心植入,再安装连接棒进行固定,最后进行植骨融合操作,促进寰枢椎骨性愈合。整个手术过程通常需要1-2小时,在专业团队配合和先进设备辅助下,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手术后的康复

术后,患者需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同时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若出现颈部疼痛加剧、四肢麻木无力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

 

康复训练分阶段进行。术后早期(1-2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四肢被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2-3天后,可佩戴支具,在他人协助下坐起、站立;4-6周后,根据恢复情况,进行颈部的屈伸、侧屈等主动活动训练。

 

日常生活中,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避免剧烈运动和颈部过度活动,防止影响手术部位恢复。

 

结论

 

椎弓根螺钉技术通过精准固定与即刻复位,成为寰枢椎脱位治疗的金标准,其核心优势在于微创化、精准化、高效化。随着影像导航与智能设备的发展,该技术将进一步向“个体化治疗”演进,为更多复杂寰枢椎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