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治疗中,大众的目光往往聚焦于主刀医生,认为他们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然而,在手术台旁,还有一群同样至关重要的专业人员 —— 麻醉医生。很多人对麻醉存在误解,觉得麻醉就是 “打一针睡一觉” 那么简单,实则不然。麻醉医生的工作贯穿手术全程,他们时刻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手术台上名副其实的 “生命守护者”。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麻醉医生在手术前后的具体工作,以及他们为何能担此重任。
术前:为手术安全 “排雷”,筑牢第一道防线
手术开始前,麻醉医生的工作就已经全面展开,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评估患者状况,排除潜在风险,为手术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
术前访视:麻醉医生会在手术前一天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询问过敏史,明确患者对哪些药物或物质过敏;了解患者目前的用药情况,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以及保健品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麻醉风险至关重要,比如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脏负荷加重等问题;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会面临呼吸功能受抑制的风险。
身体评估:麻醉医生会通过一系列检查,如测量血压、心率,进行心电图、胸片检查,以及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判断其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根据评估结果,麻醉医生会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包括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麻醉药物以及确定药物的剂量等,确保患者能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术中:全程监测生命体征,随时 “排险” 保平安
进入手术阶段,麻醉医生的工作更加繁忙和关键,他们需要全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精准给药——
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况以及手术的类型和进度,准确使用麻醉药物。
他们要严格控制麻醉深度,既要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又要避免麻醉过深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等系统造成抑制。
同时,麻醉医生也会时刻密切关注药物在患者体内的代谢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实时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通过各种先进的监测仪器,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体温等多项生命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化能够及时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麻醉医生可以迅速察觉。
应急处理能力是麻醉医生的重要技能。手术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如患者血压骤降、心跳异常、大出血等。面对这些情况,麻醉医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并迅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例如,当患者血压骤降时,麻醉医生会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补充血容量;若出现心跳骤停,他们会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全力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麻醉医生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时刻微调着“生命方向盘”,如果反应迟缓或未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在瞬间离世。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无需过度担心术中情况。因为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始终守护在患者身边,密切关注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有任何问题都会及时处理,为手术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业内有一句老话精准概括了麻醉医生的核心价值“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术后:助力患者平稳苏醒,防范潜在风险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医生工作的终止,术后阶段他们同样肩负着重要责任,要助力患者平稳苏醒,并防范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
苏醒管理:当手术接近尾声时,麻醉医生会逐渐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使患者从麻醉状态中平稳苏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情况等,避免患者出现躁动、呼吸抑制等不良情况。如果患者苏醒过程不顺利,麻醉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如使用催醒药物等。
疼痛管理:手术后,患者往往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剧烈的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影响其术后恢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合适的止痛方案,如使用镇痛药物、镇痛泵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术后观察: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将患者送到麻醉恢复室进行观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其是否出现术后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在确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异常后,才会将患者送回病房。
总结
通过以上对麻醉医生在术前、术中、术后工作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麻醉医生在手术全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进行麻醉操作,更承担着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任。正是他们在手术台前的默默守护,确保了每一台手术的顺利完成。希望大众能够正视麻醉医生的重要性,理解和信任他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