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也是工作年龄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病情进展到出现新生血管阶段,意味着视网膜已进入高危状态——这些异常血管如同“隐患”,随时可能破裂引发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而眼底激光光凝术,正是目前医学界狙击新生血管、保护视力的关键手段。
新生血管:糖网失控的“导火索”
正常视网膜的毛细血管网如同精密灌溉系统,为视觉细胞输送氧气和养分。但长期高血糖会破坏这一系统:微血管壁逐渐增厚、渗漏,形成微动脉瘤;局部缺血缺氧触发“代偿机制”,视网膜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新生血管从视网膜表面或视盘“野蛮生长”。这些新生血管具有两大致命缺陷:
1.结构脆弱:缺乏正常血管的肌层和弹力层,轻微外力即可破裂;
2.位置凶险:常沿玻璃体后界面生长,出血后血块收缩会牵拉视网膜,引发脱离。
若未及时干预,增殖期糖网患者面临极高的失明风险。而眼底激光光凝术通过精准破坏缺血区域,可降低新生血管形成风险,为视力保护争取关键时间。
激光光凝:三重机制直击病灶
眼底激光并非“盲目烧灼”,而是利用特定波长(通常为532nm绿激光)的光热效应,实现三大治疗目标:
1.封闭无灌注区,切断新生血管“源头”
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医生可精准定位视网膜缺血区域(即无灌注区)。激光光凝会破坏这些区域的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减少耗氧量,从而降低VEGF分泌,从根源上抑制新生血管生成。
2.直接封闭渗漏血管,消除黄斑水肿
对于已形成的新生血管或渗漏的微动脉瘤,激光可直接凝固血管壁,阻止血浆渗出。针对黄斑水肿,医生会采用“格栅样光凝”:在黄斑区周围以网格状分布激光点,形成一道“防水堤坝”,减轻中心视力损害。临床研究显示,规范治疗可使黄斑水肿消退率提升,视力稳定率提高。
3.强化视网膜粘连,预防视网膜脱离
激光光凝点会在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形成瘢痕粘连,如同“铆钉”将视网膜固定在眼球壁上。这对已出现玻璃体机化膜的患者尤为重要,可降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风险。
个性化方案:分型而治,精准施策
根据糖网分期和病变特征,激光治疗需制定个性化方案:
1.全视网膜光凝(PRP):增殖期糖网的“标准防线”
适用于非灌注区面积大、存在新生血管的患者。治疗时需在视网膜周边均匀分布激光点,通常每眼需完成激光点的治疗。为避免一次性过度治疗引发视网膜水肿,常分3~4次完成,每次间隔1-2周。
2.局部光凝:针对早期渗漏的“精准打击”
对于局限性微动脉瘤或小范围渗漏,医生会直接在病变部位施加激光,单次治疗即可完成。这种“微创”方式可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视网膜功能。
3.黄斑区格栅样光凝:保护中心视力的“最后屏障”
当黄斑水肿持续3个月以上且影响视力时,需在黄斑区周围进行激光治疗。激光参数需严格把控,避免损伤黄斑中心凹(视觉最敏锐区域)。
治疗全程:科学管理,效果最大化
1.术前评估:多模态影像“导航”
治疗前需通过FFA、OCT、B超等检查明确病变范围和分期。例如,FFA可显示无灌注区边界,指导激光光凝范围;OCT能定量分析黄斑水肿厚度,评估治疗效果。
2.术中配合:无痛操作,精准定位
患者需充分散瞳后坐在裂隙灯前,医生通过全视网膜镜或接触镜观察眼底,逐点释放激光。治疗过程中患者仅会感到轻微闪光感,无显著疼痛。
3.术后随访:动态监测,及时补漏
激光治疗后需定期复查眼底照相和OCT。若发现激光斑分布不均或新生血管未完全消退,需补充治疗。同时需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降低复发风险。
结语:早筛早治,守护光明
眼底激光光凝术虽不能逆转已受损的视力,但可有效阻止病情进展,降低失明风险。建议糖尿病患者:
1.确诊后立即进行眼底检查;
2.无病变者每年筛查1次,轻度非增殖期每6-12个月复查;
3.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等症状时立即就医。
通过科学管理和规范治疗,绝大多数糖网患者可长期保持有用视力。眼底激光,正是这场光明保卫战中的“精准狙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