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暑热尚未消退,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以下简称“贵州医院”)、贵州省康复医学中心内,年轻的康复治疗师樊窈成正一次次俯身、引导、鼓励,为患儿做着康复治疗。这是他每天都要重复上百次的动作。
作为专注小儿骨科术后康复的治疗师,樊窈成的工作里,既有对术后康复的精准把控,也藏着对患儿心灵的温柔呵护。
2020年,从遵义医科大学运动康复专业毕业后,樊窈成带着让“所有患者能够重新站起来”的憧憬,一头扎进了康复领域。
5年时光不算长,他一直坚持肌骨康复领域,尤其在小儿骨病术后康复这个亚专业里持续学习、积累、沉淀。
每天清晨7时45分的早交班,樊窈成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小儿骨科病房。他认真聆听并梳理手术及术后患儿的情况——无论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还是肱骨髁上骨折,都会针对性制定康复方案。
“一般术后第一天就要介入康复,早一天干预,孩子恢复就多一分希望。”这是樊窈成一直坚持的工作原则。
早交班结束,他便回到康复中心,接待门诊与住院患儿进行康复。眼下正值暑期,前来康复的患儿数量激增,樊窈成的日程表从早排到晚——患儿中,有先天性髋部脱位术后需长期训练的,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需矫正步态的,也有骨折后需恢复关节活动度的……
来自西安的患儿端端(化名),在贵州医院经过三周康复治疗,走路步态已与同龄孩子无异,8 月初顺利返程回家。出院时,端端的家长一直说“跨越1000多公里,值了。”
端端曾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保髋手术。得知贵州医院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家长特意在孩子康复阶段带他来贵州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就这样,樊窈成便成了端端的康复治疗师。
“孩子刚来的时候,跛行很明显。从缓解疼痛的物理治疗,到髋关节肌群力量训练,再到步态矫正和平衡训练,三周下来,端端的步态渐渐恢复正常。”樊窈成回忆。
这样的跨省患儿并不少见。樊窈成的手机里有个患儿术后康复群,汇聚了全国多地的家长,只要时间允许,他总会在群里指导康复训练计划。还有一名来自深圳的患儿,术后功能障碍较严重,先在贵州医院康复4周,效果显著;回家休整两周后,家长又带孩子专程来找樊窈成继续康复治疗。
“家长愿意跨越千里找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樊窈成说。
与成人康复不同,儿童康复的秘诀藏在“轻柔”的细节里,更藏在耐心的沟通中。樊窈成的手掌总是温的,给孩子做关节松动时,把握适当的力度——他知道,孩子的骨骺还没长结实,稍重一点可能就会受伤。但这份“柔”里,又藏着不容马虎的“刚”:每个动作的角度都要精准到位,肌力训练的组数必须严格按年龄调整。
“儿童康复从来不是简单的‘练动作’。孩子处于成长期,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尚未完善,骨骺未闭合、骨骼脆弱,康复的强度、手法都得更柔和、更精准,才能适配他们的生长节奏。”樊窈成解释道,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把“康复”理念种进家长心里。“我们医院小儿骨科每年300多台髋部手术,要是都能跟上规范康复,至少能少一半后遗症。”
樊窈成总在康复时拿着模型给家长演示:“骨头像拼积木,手术是把零件摆对位置,康复是让它们长结实,缺了哪步都不行。”
工作中,比康复技术更重要的是赢得信任与配合。“孩子、家长信任你,愿意配合,康复才有意义;专业到位了,才能真的帮他们站起来。”这是樊窈成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事康复工作5年,樊窈成见证着行业进步,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们医院小儿骨科每年有300余台髋部手术,但本地患儿家长的康复意识仍比较薄弱,总觉得手术成功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后续康复对孩子的恢复和成长意义重大。”他期盼家长能慢慢提升康复意识,重视康复的价值,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贵州医院康复科里,还有许多像樊窈成这样的年轻治疗师。他们分属疼痛、运动损伤等亚专科,互相学习新技术,抱团推动学科发展。
“我们这代人,就是要一点点把康复的砖石垒起来。”樊窈成的语气坚定。
夕阳透过康复中心的窗户,落在樊窈成与孩子互动的笑脸上。对他而言,医师节的意义从不在荣光本身,而在于每一个经他之手的孩子,都能挺直腰杆、平稳走路,像普通孩子那样奔向童年应有的模样。这是他扎根康复领域的初心,也是无数康复人共同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