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2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   安宁疗护团队: - 数字报刊系统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   安宁疗护团队:<br>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康复治疗师   樊窈成:<br>托起儿童康复的希望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 安宁疗护团队:
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

作者:○ 本报记者 赵明艳

“安宁疗护,是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安宁疗护病房主任杨杰这样定义他和团队的事业。这不仅是理念,更是他们日复一日践行的职业承诺。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下坝院区远离市区的喧嚣,周围怀抱绿水青山。进入位于院区三楼的安宁疗护病房,来往的医护人员放缓脚步,家属静坐在椅子上沉思,病房内传来舒缓的轻音乐。在这里,看不到争分夺秒的抢救,也不见匆忙的步履,只有生命行至终章时,被温柔抚慰的宁静。

2022年6月,杨杰带领由7名医生、11名护士涵盖中西医、心理、营养、社工组建的团队,在贵阳率先创建了专业的安宁疗护病房。此后,这支团队以“全程服务”理念,为一个个行至生命终点的患者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

微信图片_2025-07-31_143159_705.jpg

杨杰带领团队查房。


在告别中重识职业价值

有着ICU和心内科等科室的从医经历,杨杰在工作中目睹了太多患者在生命尾声时“无处可去”的悲凉。“很多终末期患者常常面临‘医院劝回、家庭难护’的困境,病人带着各种治疗仪管回家,家属束手无策,双双痛苦无奈。”谈起终末期患者的经历,杨杰很是痛心。

在杨杰看来,安宁疗护绝不是“放弃治疗”,更不是“等死”,而是转向以舒适和尊严为核心的“缓和医学”,能让终末期患者和家属更好地面对死亡。

怀着这样的信念,杨杰自学安宁疗护专业知识,在医院的支持下创建了贵阳市首个专业的安宁疗护病房。

团队成立之初,挑战远超想象。社会对安宁疗护认知几乎空白,患者稀缺,医护人员也充满迷茫,团队成员常因无法“治愈”而陷入挫败情绪。

面对现实境遇,杨杰向队员解释道:“面对临终患者,我们既要重视生命,也要承认死亡是自然规律,专注于缓解患者的痛苦与不适,提升生命终末期的质量,这同样是医者的职业价值。”

转机源于一次精心照护。

刘女士的父亲是一名肺癌晚期患者,被医院判定生命仅剩月余,这让因工作和家庭不能全身心照顾父亲的她很是苦恼。了解到贵阳市公卫中心安宁疗护病房后,她怀着最后的希望,将父亲送来病房照护。

“您放心,大伯交给我们,一定照顾好他!”安宁疗护病房医护团队承诺。此后,医护团队采用镇痛、脱水治疗等方式缓解颅压,刘老先生从昏迷状态中逐渐苏醒,恢复简单交流。护理人员每日给他按摩放松,陪着他看窗外的青山绿树、唠家常,买他想吃的卤花生和牛肉粉。一个月后,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

“你们解决了别人解决不了的痛苦。”事后,刘女士送来感谢信,深深触动了团队。

这让团队对“治愈”患者痛苦有了全新认识,重新审视自己从事职业的重量和价值。从ICU病房转型的心理咨询师梅亚娟深有感触:“以前争分夺秒救命,现在要不断提醒自己慢下来,像家人一样理解患者的恐惧与不舍,尽最大努力温暖他们生命最后的时光。”

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安顿

当患者生命进入倒计时,医生还能为患者做些什么?

贵阳市公卫中心安宁疗护病房有不一样的答案。

杨杰介绍,团队坚持以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通过入院前晤谈、入院评估、症状控制、家庭会议、心理支持、遗属哀伤辅导等,串联起安宁疗护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涵盖身体、心灵、社会的整体照护。

2024年,患肝癌晚期的小明(化名)来到安宁疗护病房,这个11岁的男孩入院便得到病房医护团队的悉心呵护。除了使用药物治疗帮助小明缓解身体不适,医护团队还自发到病房陪他聊天、逗他开心。

“阿姨,我好想喝奶茶。”由于身体原因,小明靠着输营养液维持生命,很久没有正常饮食了。犹豫再三,这个害羞的小男孩还是向病房护士长杨娅莉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当即得到了应允。

走出病房后,杨娅莉一边请同事买奶茶,一边找到医务人员和家属协商,希望达成小明的心愿。

最终,通过导管引流的方法,小明如愿安全喝到了奶茶。“谢谢阿姨,这是我喝过的最好喝的奶茶。”小明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几天后,小明又向母亲林女士提出,希望和她一起去看一场电影。考虑到儿子的身体状况,林女士只好向医护团队求助,双方多次商量后,最终为小明办理了出院,林女士带着小明看了一场电影。看完电影当晚,小明在家平静离世。

“患者生命的长短无法控制,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遗憾。”杨娅莉说。

三年来,安宁疗护团队通过个性化方案——用香薰疗法驱散异味、倾听疏导患者焦虑、中西医结合缓解疼痛、心愿完成服务等,让一个个临终患者被温柔抚慰;让饱受癌痛折磨的患者安稳入睡;年轻律师在团队精心照护下奇迹般延长了生存期平静告别;肝癌老人在中心举办首次生日宴、在蛋糕和鲜花中绽放出人生最后的笑容……

“让生命无憾谢幕!不仅要用医疗手段缓解病痛,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让患者的身体和心灵得到双重安顿,这就是我们工作最大的意义和成就。”杨杰说。如今,病房共收治了40余名患者,满意度达100%,还收到了许多家属的感谢信。

让“善终”成为生命可选项

尽管口碑渐起,团队仍步履维艰。

杨杰向记者一一列出现实阻力:许多公众仍将安宁疗护误解为“放弃治疗”;缺乏专业人才与配套政策;医保政策未覆盖完整服务;偏远位置劝退家属;病房20张床常年住不满,需依托医院内科病房生存……

“安宁疗护在贵州认知度较低、起步晚,真正独立的安宁疗护专科在贵阳仅我们一家,这对于需要帮助的终末期患者来讲,力量很是微弱。”杨杰语气沉重。在他看来,安宁疗护是医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同新生儿科迎接生命伊始,安宁疗护则守护生命终章的尊严。他和团队认为,推广安宁疗护需要多方合力,呼吁政府加大政策倾斜,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教育体系,建立“三级医院-社区医院-居家”的联动服务体系,加大宣传提高认知度,正视生命全周期的服务,让“善终”成为生命的可选项。

然而,追求“善终”,意味着要帮助患者体面、舒适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容易也要尽最大努力做好。”杨杰说。在这里,每入院一名患者,便由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社工等人员组建成服务团队,邀请患者及家属开展家庭会议,充分了解患者需求,包括治疗策略、未了心愿等事项,通过沟通逐步达成一致意见。

其中,作为团队中的心理咨询师,梅亚娟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当遇到焦虑恐慌的患者和家属,她便主动开启谈心谈话,引导他们倾诉心声,用“迂回沟通”化解死亡恐惧;遇到抵触治疗的患者,她耐心解释治疗可以减轻病痛,引导患者主动接受治疗。

一位容貌姣好的47岁乳腺癌晚期患者因癌细胞肝转移导致容貌变化,赶走了在身边照顾的丈夫,并一直拒绝女儿到病房来探望。梅亚娟知道后,带上化妆包为患者化妆,一边讨论妆容一边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顾虑,多次疏导后,患者同意女儿探望自己,最终平静离世。

“除了不能治愈患者的疾病,我们还可以帮助他们做很多事。”梅亚娟说。为患者洗头擦身、按摩舒缓、布置病房,一起听音乐看电视。“别小看这些寻常小事,很多时候却能鼓励患者勇敢面对死亡。”她说。

面对高频次的生死离别,这支新生团队也有他们的“心理铠甲”。定期团建、冥想舒缓、分享心声,让团队既保持专业又有温度。“我们鼓励医护人员抽离悲伤,避免影响专业判断,但这份工作也重塑了我们的生死观。”杨娅莉说。杨娅莉的姨妈肾衰末期,她和表姐商量后放弃插管,选择握着姨妈的手细数往事,陪她平静离世。“安宁疗护让我明白,有时不抢救才是最大的慈悲。”她说,“安宁疗护如同日落,光芒不显但依然散发温暖。”

“安宁疗护,使医学不仅迎接生命,也温暖护送生命。”杨杰和团队坚信,让每一个生命带着尊严谢幕,这条路虽长且难,但每一步都充满力量和温暖。这群生命的“摆渡人”,以专业和温情,守护着生命终程不可或缺的尊严与安宁。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