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去治病救人啦。”上班出门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以下简称“上儿贵州医院”)副主任医师陈佳对从上海来到贵阳过暑假的女儿说道,这是属于她们母女间特有的告别仪式。
从齐鲁大地到巴山蜀地,从黄浦江畔到黔山贵水,这位“80后”女中医带来的不仅是医术,更有一份将心比心的温暖。
她的步履始终朝向同一个坐标——成为更多孩子的“保护神”。
传承:第六代医者的笃定
“我是家里的第六代从医者。”谈及为何从医,陈佳的回答带着一种家族传承的延续。从郎中高祖,到军医外公、护士姥姥的医者生涯,再到叔叔、小姨等亲属的白衣身影,医学如同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流,流淌在这个家族的血脉之中。然而,酷爱历史与政治的少女陈佳,高考那年并未主动选择这条路。
高考成绩出来后,陈佳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母亲给了她两个选择:学中医,或者复读。
陈佳选择遵循家族传承,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完成大学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学业。从此,本科中医学、硕士临床医学、博士再回归中医儿科学,这条看似迂回的道路,却让她在中西医比较中真正触摸到中医的灵魂。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多年的临床浸泡,特别是师从川派、海派儿科名医的经历,使她深刻领悟了中医“大道至简”的智慧。
“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陈佳这样阐释她的领悟。中医不囿于疾病本身,而是将人置于天地四时中考量,体察寒热虚实,结合季节气候,以辨证结合整体观念看待人体,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医术,更是生命智慧。
十余年临床实践,尤其是每当出现新的疾病,中医依据几千年积累的中医学理论和智慧,开出方剂及时治病救人,这让陈佳对中医的普适性与生命力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学中医像悟道,痛苦与惊喜交织。”陈佳坦言曾数次出现放弃学习中医的想法。硕士期间学习临床医学在西医院实习,她也曾羡慕西医治病指南清晰如“直线思维”,而中医流派纷繁。“5名中医大师针对治感冒就可能开出5张不同的处方。”她苦笑道。
支撑她在中医路上坚定前行的,是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常克教授展示的“生命奇迹”。一名被大医院判“死刑”的尿毒症患者,经导师使用中医药调治后竟能穿着高跟鞋、小皮裙复诊,焕然新生。每当她因中医的复杂辨证萌生退意时,导师总适时让她见证这样的震撼。
“大概动过四五次不想干的念头,每次都被常老师拉回,每拉回一次,就更坚定一分。”陈佳坦言。
入黔:技术平移重塑就医体验
2024年9月,陈佳作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派驻专家,跨越千里来到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的上儿贵州医院。
此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建设了四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其中“贵州条件较差”的传闻让陈佳心怀忐忑。然而,初到上儿贵州医院,眼前景象却令她惊叹:“超乎想象!又大又漂亮,发展得很好。”更触动她的是黔地家长的质朴和信任,也让她明白,为何上海派驻专家来到贵州总是申请“延期”。陈佳笑称,她本人也申请从2025年4月延至2026年4月。
中医科作为医院“从无到有”的全新科室,在前任上海派驻专家李继君的基础上,陈佳继续带领团队传承发展,将从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王忆勤教授学习到的海派中医的包容创新与上海总院“温暖儿科”的理念平移入黔。
她率先引入了上海成熟的“无痛飞针”技术,专门定制了0.13-0.18毫米的极细软针,显著减轻痛苦,拓宽了儿童针灸的适应证。
针对鼻炎、咳嗽、湿疹等儿科常见病,她带领团队开发了系列中药熏洗包和穴位贴敷,这些“绿色外治”法因其安全有效,常供不应求。
不仅如此,陈佳发现贵州本地医务人员用药风格偏于峻猛,苦涩难咽。“药太难吃,孩子吃不进去,就谈不上疗效。”她说。她将海派“轻清灵活”的理念引入,强调口感与疗效并重,引导年轻医生开方时考虑患儿接受度,将难喝的药材替换为口感温和的替代药,科室药方逐渐变得“好吃”起来。
看诊中,陈佳时常自备卡通小贴纸和小玩具,奖励引导小朋友更加积极配合治疗,科室同事也跟着使用这些好办法,如今已成为中医科看病特有的“仪式感”。这些看似微小的温暖细节融入诊疗中,如和风细雨,重塑着就医体验。
扎根:“温暖儿科”生根发芽
在陈佳看来,中医有两大法宝: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尤其擅长应对现代医学的模糊地带。在贵州医院诊室里,陈佳运用这两大法宝诊治病患,让药到病除的故事常常发生。
江西七岁男童持续三月剧烈腹痛,每日剧痛数小时,多地求医未果。来到上儿贵州医院,经消化内科、疼痛科、心理科轮转,被诊断为“心源性腹痛”。家长难以接受孩子心理问题,坚称是“积食”,最后辗转来到中医科。
“既然家长认为是积食,我们就‘因势利导’。”诊治中,陈佳没有纠结于病因的先后,而是运用“肝脾同调”思路,既疏肝理气,又调理脾胃。3天后,家长带着孩子复诊,反馈孩子肚子变软,疼痛时间减至20余分钟,治疗效果显著。考虑到患儿跨省就医,陈佳留下孩子的联系方式,持续远程调治半个月后,孩子腹痛基本消失,睡眠安稳,大便正常,连嘴唇的火红色也褪去了。
“中医是最适合中国宝宝的心理医生。”陈佳如此比喻其神奇疗效。面对日益增多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如抽动症、多动症、发育迟缓等,她还引入上海总院的“通督调神”推拿手法。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看诊中,陈佳主张灵活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例如,对于高过敏体质遗传风险的婴儿,她会悉心指导家长早期精细观察护理;对于有肺炎的患儿,及时干预避免小疾酿成大患;对哮喘缓解期患儿,则重在补肺健脾固本,减少复发。
“当儿科医生,是件很容易有成就感的事情。”陈佳的眼神温暖而笃定。她至今记得,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见习时,一个扑进张葆青老师怀里喊“张阿姨是我的保护神”的小病患。如今,陈佳坐诊上儿贵州医院,除了贵州本地的患儿,也有从广东、广西、甘肃、山西等地慕名而来的孩子,她如愿成为更多孩子的“保护神”。
作为上海派驻专家,陈佳努力为年轻的中医科寻找“拳头产品”。她将儿童多动症作为主攻方向,依托上海总院特色科室进行技术平移。同时,中医科每天早晨固定科室交班、周四下午的疑难病例讨论,放手让年轻医生在实战中成长,陈佳摸索出一套激发团队活力的方法。
这次派驻贵州医院,她希望“温暖儿科”理念、无痛的小毫针、好入口的汤药、奖励孩子的贴纸,连同海派中医的开放与包容,能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洒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