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到生活中常见的不文明现象时,随地吐痰往往“榜上有名”,成为多数人厌恶的不文明行为。尽管有关部门通过加强宣传、强化监督等多种手段来制止随地吐痰的现象,但这一行为仍然时有发生。通过对这类人群进行调查发现,他们认为随地吐痰不过是一种便捷行为,并不会对社会、环境造成太大危害,这也使得随地吐痰时有发生。然而,随地吐痰真的只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吗?在新冠肺炎爆发期间,在卫健委编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将“不随地吐痰”作为一项基本准则,对于防控疫情具有重要作用。这足以见得,随地吐痰不仅仅是文明素养的体现,更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
那么“随地吐痰”到底有什么危害呢?在有关研究中显示,痰液中汇聚着数以千万计的大量细菌,当痰液被排出体外后,不仅会在痰液附近区域存在,在有风天气下还会随风扩散,扩散范围可以达到最远70m左右,实现细菌在短时间内的快速传播。咳痰作为人体的正常功能,当呼吸道内黏膜表面在持续性纤毛运动的影响下,会对人体气管、支气管等分泌出现的黏液进行排出,在喉部波浪运动的干预下最终抵达口腔并排出,这一行为就是排痰。痰液作为人体呼吸道内分泌物,当人体处于正常状态下时不分泌或很少分泌痰液,但即使是正常人体痰液中也存在大量细菌。而对于伴有呼吸道系统病变,如支气管炎症、肺炎等疾病的人群,其呼吸道内出现的炎症反应会引发炎性因子细胞的大量死亡,对呼吸道黏膜产生不良刺激,不仅会导致呼吸道分泌物的大量增加,还会使得痰液性质更加黏稠,排出难度增大。除此之外,部分人群在受到病原菌感染后也会形成大量痰液,而这类人群排出的痰液中往往含有大量致病菌,呈现出黄色、铁锈色等。例如伴有流感病毒、肺结核、麻疹等病毒。当这类人群随地吐痰后,痰液中携带的大量病毒、细菌等会在排痰区域聚集,进入到空气后漂浮,被正常人群吸入后,可能导致其中携带的病毒、细菌等在人体内繁殖,引发相关疾病以实现病毒传播。
现代医学证实,许多疾病都能够通过痰液进行传播,如肺炎、百日咳等等。以肺结核病为例,当携带结核菌的患者在咳嗽时,喷出的气沫中留存大量结核菌,同时也会依附在痰液痰液中,最终进入空气而导致结核病传播。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随地吐痰不仅是个人文明素养的一种体现,更是维护公共卫生健康的重要措施,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行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当然,不随地吐痰不意味着不能吐痰,而是要掌握正确的吐痰方法。如果痰液在人体呼吸道内持续堆积,不仅会成为细菌的“培养皿”,使得局部细菌数量大量增加而加剧炎症反应,还可能堵塞呼吸道而引发呼吸不畅等问题。
如何预防随地吐痰带来的危害,需要我们从源头遏制随地吐痰的行为,通过卫生部门、社区及医院等加强随地吐痰危害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人们认识到痰液在传播细菌、病毒上的风险,从而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做到不随地吐痰。对于出现感冒、呼吸道疾病等的人群,要尽可能的减少在公共区域的活动时间及范围,降低病菌传播风险。当咳嗽时,利用手掌或纸巾来遮挡口鼻,控制飞沫范围。公共场所吐痰时,利用卫生纸接住并包好,将其放置到垃圾桶的对应区域内,减少痰液中细菌等物质的扩散风险。而当我们发现随地吐痰的行为时,要勇于站出来并指正,告知随地吐痰的危害,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总而言之,随地吐痰属于不文明行为,但又不仅仅关系到个体文明素养,一旦随地吐痰这一问题愈演愈烈,会直接威胁到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引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社会及个体都需要重视对随地吐痰行为的管束,养成良好的吐痰意识,掌握正确的吐痰方法,尽可能降低病菌扩散风险,维护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树立“文明大国”的良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