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颈椎病已成为困扰无数人的“隐形杀手”。长期伏案工作、低头刷手机、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让颈椎承受着巨大压力,导致颈肩疼痛、头晕手麻等症状频发。面对这一难题,传统中医药以其独特的辨证思维和多样化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温和而有效的康复之路。
1.病因认知中医认为,颈椎病并非单纯的骨骼问题,而是人体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病因可归纳为四大类:一是风寒湿邪侵袭,颈部暴露于寒冷环境或长时间受风,风寒湿邪易侵入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颈部僵硬、疼痛。二是肝肾亏虚,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时,筋骨失养,颈椎易发生退行性病变,表现为颈部酸痛、头晕耳鸣,多见于中老年人或长期劳累、熬夜的人群。三是气滞血瘀,外伤或长期姿势不良导致颈部气血瘀滞,形成“不通则痛”的病理状态。患者常感颈部固定点刺痛,夜间加重。四是痰湿凝阻,脾胃功能失调,痰湿内生,阻滞经络,导致颈部沉重、活动受限,多见于饮食不节、肥胖人群。
2.治疗方法
(1)中药调理内服方剂需要根据辨证分型选择方剂,如风寒湿痹型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为主,常用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防风等)或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等)。葛根能解肌舒筋,缓解颈项强痛。气滞血瘀型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常用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等)或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地龙等)。肝肾亏虚型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常用左归丸(熟地黄、山茱萸、枸杞等)或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茯苓等)。外用疗法即通过中药贴敷、熏洗或药枕,直接作用于颈部。贴敷可选用含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的膏药(如伤湿止痛膏),贴于压痛点,缓解疼痛。熏洗可用桂枝、红花、伸筋草、透骨草等中药煮沸后熏蒸颈部,通过热力与药效双重作用,松解粘连、消肿止痛。此外,也可自制药枕,在布袋内盛葛根、藁本、川芎、薄荷等中药,夜眠时置于枕部,高度以拳头为准,侧卧时与肩宽一致。药枕可通过微粒子渗透作用,持续发挥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
(2)针灸疗法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常用穴位包括风池,位于颈后两侧,能祛风解表、清头明目;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可清热解表、截疟止痫;肩井,肩部最高点,能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天宗,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可舒筋活络、理气消肿。针灸时,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泻手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周2—3次。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通过滚法、按揉法、点拨法等手法,直接作用于颈部肌肉和关节,缓解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常用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偏峰在颈部穴位上做轻柔的环旋运动,适用于风池、肩井等穴位。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在颈部肌肉上做连续的滚动,适用于颈肩部大面积肌肉。拔伸法,医生双手托住患者下颌和枕部,轻轻向上牵引,调整颈椎小关节紊乱。推拿时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损伤。
(4)艾灸疗法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颈部穴位,温经通络、散寒止痛,常用穴位包括大椎、风门、肩井等。操作时,将艾条点燃,距皮肤2—3厘米,以局部温热感为宜,每次15—20分钟,每周2—3次。
3.日常调理
(1)颈部锻炼:米字操,头部缓慢做“米”字运动,每个动作保持5秒,重复5—10次。颈部后伸,双手交叉置于枕后,头后仰,双手向前用力,形成对抗,保持10秒,重复5次。耸肩运动,双肩缓慢向上耸起,接近耳朵,保持5秒后放下,重复10次。
(2)姿势管理:坐姿保持脊柱自然直立,颈部中立位,眼睛平视电脑屏幕,避免低头或仰头。睡姿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一拳高),侧卧时枕头与肩同宽,保持颈椎自然曲度。
总之,传统中医药治疗颈椎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等综合手段,不仅缓解症状,更调整身体整体状态,减少复发。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保持耐心,遵循医嘱,结合日常调理和预防措施,才能逐步恢复颈椎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