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急诊科常接诊被蛇咬伤的户外工作者、徒步者及农民。全球年约500万人遭蛇咬,我国南方高发区占全国半数以上。蛇咬伤处理不当可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作为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者,我见过诸多错误自救致病情恶化案例,本文将从三方面为您梳理“保命指南”。
科学认知:分清“敌友”,精准判断
蛇咬伤的危害程度,首先取决于蛇的种类。我国常见毒蛇可分为三类:
神经毒类(如银环蛇、海蛇):毒素攻击神经系统,患者可能在数小时内出现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呼吸麻痹,最终因窒息死亡。银环蛇咬伤后局部疼痛轻微,易被忽视,但毒性极强,1毫克毒液即可致死。
血液毒类(如五步蛇、竹叶青):毒素破坏凝血功能,导致伤口持续出血、皮下瘀斑,甚至颅内出血。五步蛇咬伤后,患者可能因“流血不止”在短时间内休克。
混合毒类(如眼镜王蛇、蝮蛇):兼具神经毒与血液毒特性,病情进展更快,治疗难度更大。
如何快速区分毒蛇与无毒蛇?
毒蛇通常头部呈三角形、瞳孔为竖线形、体表花纹鲜艳,咬痕呈“双孔”或“品”字形(毒牙痕迹);无毒蛇头部椭圆形、瞳孔圆形、体表单一色,咬痕为两排锯齿状。但需注意:并非所有毒蛇咬伤都会立即剧痛(如银环蛇可能无痛感),也并非所有无毒蛇无害(如某些大型无毒蛇咬伤可能引发严重感染)。因此,最稳妥的做法是按毒蛇咬伤处理,并尽快就医。
黄金急救:重症医学科推荐的“五步处理法”
蛇咬伤的急救,核心是“延缓毒素吸收、争取救治时间”。若在野外或家中被咬,请牢记以下步骤:
保持冷静,立即制动
恐慌会加速心跳,导致毒素更快扩散。应立即停止活动,平卧并抬高患肢(但需低于心脏水平,避免毒素回流心脏)。若在山区,可用树枝制作简易担架,避免伤者自行走动。
识别毒蛇,精准处理
若条件允许,用手机拍摄蛇体特征(注意保持安全距离),供医生判断毒液类型。但切勿徒手捕捉或打死蛇,二次咬伤风险极高。
正确包扎,延缓吸收
传统止血带因易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已被现代急救指南淘汰。推荐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法: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螺旋包扎,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范围覆盖整个咬伤肢体(如小腿被咬,需包扎至大腿根部)。若没有弹力绷带,可用宽布条或衣物替代。
冲洗伤口,减少感染
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残留毒液和污物。禁用酒精、碘酒等刺激性液体,以免加重组织损伤。
紧急转运,争分夺秒
立即拨打120,优先选择配备抗蛇毒血清的三甲医院急诊科或重症医学科。转运途中,持续观察患者意识、呼吸和脉搏,若出现呼吸困难、昏迷,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误区警示:这些“土方法”可能致命
在临床中,我们见过太多因错误自救导致病情恶化的案例:
口吸毒液:某患者被五步蛇咬伤后,同伴用嘴吸毒,结果两人均中毒入院。口腔黏膜破损时,毒液会通过伤口进入施救者体内,且吸出的毒液量不足总量的1%。
切开伤口:一位农民被竹叶青咬伤后,用刀割开伤口“放血”,导致局部神经血管断裂,最终截肢。
冰敷/火烧:冰敷会引发冻伤,火烧可能造成深度烧伤,均会加重组织坏死。
饮酒“消毒”:酒精会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毒素扩散。某患者被蛇咬伤后饮酒“壮胆”,结果在送医途中休克。
重症监护:医院内的关键救治措施
到达医院后,重症医学科会采取以下措施:
抗蛇毒血清:早期、足量使用是关键。例如,银环蛇咬伤需注射抗银环蛇毒血清,若混合其他蛇毒,可能需联合使用多种血清。
生命支持:呼吸衰竭者需机械通气,急性肾损伤者需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凝血障碍者需补充血浆或冷沉淀。
并发症预防:定期翻身预防压疮,使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监测肝肾功能防止多器官衰竭。
预防胜于治疗:高危环境防护指南
避免蛇咬伤,关键在预防:
野外活动:穿长裤、高帮鞋,携带手电筒(夜间防蛇),避免徒手翻动石块、枯木。
家庭防护:保持院落整洁,封堵墙洞、排水口,夜间使用蚊帐避免裸睡。
儿童教育:告诉孩子“看到蛇要绕行,不触碰、不挑逗”。
结语
蛇咬伤不是“绝症”,错误处理才是“杀手”。记住:冷静识别、科学急救、及时就医,是保命的三大法则。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或许你的一个分享,就能挽救一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