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上肢创伤、修复重建科副主任医师岑超德正全神贯注地进行一台复杂的血管吻合手术。显微镜下,2 毫米的血管被精准缝合,原本苍白的肢体逐渐泛起血色——这样的场景,是他从医九年的日常,更是他用初心与坚守书写的医者答卷。
1989年出生的岑超德,是一名中共党员,系贵州医科大学毕业的骨科博士(2025届)。入职以来,他主持贵州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0篇,先后斩获医院“岗位服务明星”“优秀住培带教医师”及多项院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深刻践行。
岑超德在门诊接待就诊患者。
在手术台与值班室间淬炼锋芒
上肢创伤、修复重建科是该院最忙碌的“战场”,断指再植、皮瓣移植、复杂创伤修复等手术不分昼夜,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
曾有一位基建工人在爆破事故中身受重伤,躯干及四肢大面积嵌入了砂石,并伴有严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与开放性骨折。岑超德及其团队在手术台上连续奋战八小时,于显微镜下精准吻合细微血管,最终成功挽救了濒危的肢体,使其重获生机。类似这样复杂危重的病例,他们每年都要处理数十例。“当看到患者借助重建功能的肢体重拾生活信心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岑超德说。
深知“仅凭经验远不足以应对医学发展”,岑超德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创伤骨科领域的“大段骨缺损修复”“智能化精准医疗”等难题,促使他在完成高强度的临床工作之余,把深夜的值班室变成“第二战场”:手术衣的消毒水味尚未散尽,厚重的医学专著和权威的文献数据库已打开在灯下。
2022年,岑超德进入贵州医科大学攻读骨科博士学位。他积极将临床问题融入学术研究,有力推动“医、教、研”深度融合:其主持的省科技厅课题及发表的10篇SCI论文,均根植于临床实践的深入思考;其所推广的“肱骨干骨折系列微创手术”等创新技术,更使精准医疗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骨科医生的手,要像工匠一样稳,更要像学者一样灵。”实习时带教老师的话,他始终记在心上。从“临床小白”到“医师骨干”,从住院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变的是职称,不变的是对“精益求精”的执着。
把技术与希望“种”在基层
2023年7月,岑超德接到前往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的任务。那里平均海拔2200米,交通不便,村民常常需要翻山越岭数小时才能看上病。“越是医疗资源匮乏的地方,越需要有人把技术带进去、把希望留下来。”他没有丝毫犹豫,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帮扶之路。
在威宁帮扶的日子里,他白天穿梭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为复杂创伤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累计完成80余台高难度手术示教,手把手教当地医生掌握骨折微创手术、复杂骨折脱位规范诊治等技术;夜晚则带着年轻医生复盘病例,从手术指征的精准把控到抗生素的规范使用,从病历书写的细节到临床思维的培养,耐心传授经验。
帮扶期间,一位被旋耕机绞伤小腿的村民让他记忆犹新。患者因失血过多休克,伤口严重污染、骨折粉碎且血运不佳,面临截肢风险。岑超德带领帮扶医院团队紧急输血、补液抗休克,随后连续完成清创、骨折复位固定及血管移植吻合手术,最终成功保住了患者的生命和肢体。
出院时,村民用粗糙的手掌紧紧握住他的手,眼里的感激让他更加明白:医者的责任,不仅是治病,更是守护生命的尊严。
帮扶期间,岑超德团队累计培训医务人员800余人次,门诊诊疗850余人次,开展教学查房20余次,推动科室手术并发症及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有效降低,三四级手术和微创手术占比大幅提升。帮扶科室首次获批贵州省卫健委临床研究项目1项,并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3篇,填补了该院省级临床科研项目的空白。
当“优秀帮扶专家”的证书送到手中时,他说:“这是基层医院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以医心践行新时代使命
岑超德的医者初心,萌芽于20年前的乡间。那时母亲体弱多病,而老家医疗资源匮乏,一次次寻医无果的经历,让“成为能治病救人的医生”的念头在他心底扎下根。
“看着母亲被病痛折磨,却找不到好的治疗方案,那种无力感让我暗下决心,要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这种现状。”这份初心,成了他后来穿梭于临床一线、扎根基层、攀登医学高峰的永恒动力。
从山区义诊现场到医院手术台,从帮扶讲台到博士课堂,岑超德对医者初心的理解愈发深刻: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技术的苛求,更是对患者的担当。
如今,岑超德已从贵州医科大学博士毕业,恰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速,更多复杂创伤患者慕名而来。他规划着将帮扶经验转化为基层医疗的“火种”,让新技术在更多医院落地;带着临床问题深耕科研,让论文写在救治实践中;以传帮带培养年轻医生,让医者仁心代代相传。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是他的座右铭。“无论走多远,我会记得母亲病床前的启蒙,记得老乡们期盼的目光。”岑超德说,医心向党,医路为民,这是他不变的初心,更是用一生践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