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1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超声检查让子宫肌瘤无所遁形 - 数字报刊系统 超声检查让子宫肌瘤无所遁形 胃肠息肉术后,乌梅汤有妙用 妇科肿瘤知多少?早了解早预防! 反酸烧心好难受,中医应对有办法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声检查让子宫肌瘤无所遁形

作者: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刘海蓉

子宫肌瘤是育龄女性高发良性肿瘤,30岁以上女性约20%患病。其早期症状隐匿,多在体检超声检查时发现。超声检查凭借无创、便捷、可重复等优势,成为诊断子宫肌瘤的首选方法,能清晰呈现肌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让这一“潜藏”的良性肿瘤无所遁形。

子宫肌瘤的基本认识

子宫肌瘤绝大多数长在宫体部,原发于子宫肌层,根据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三种——

肌壁间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被肌层包围,最为常见,占60%-70%;

浆膜下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并突出于子宫表面,约占20%-30%,阔韧带肌瘤属此类;

粘膜下肌瘤,向子宫内膜方向生长并突出于子宫腔,仅由粘膜层覆盖,约占 10%-15%。

子宫肌瘤常为多个性,不同类型肌瘤可出现在同一子宫,即多发性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盆腔压迫感或不孕等情况时,往往需医疗干预。子宫肌瘤恶变为肉瘤的概率极低(约0.1%-0.5%),不必过度恐慌。

超声技术原理及优势

现代超声诊断基于脉冲-回波原理,通过探头发射高频声波(2-18MHz),接收组织反射的回波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形成实时图像。妇科领域常规采用经腹部超声(探头频率3-5MHz)和经阴道超声(探头频率5-8MHz)。

相比其他影像学检查,超声优势显著:无电离辐射、可重复性强、成本低、能提供实时动态图像。

经阴道超声因探头更接近子宫,图像分辨率更高,对微小肌瘤(<1cm)的检出率明显提升。

近年来,三维超声和弹性成像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精准度。

子宫肌瘤的典型超声表现

超声图像中,典型子宫肌瘤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团块,周围常有声晕(假包膜形成)。因肌瘤内部纤维结缔组织含量不同,回声强度有差异——细胞成分多者呈低回声,纤维化明显者回声增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肌瘤血流特征,多数肌瘤周边有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内部呈星点状或条索状血流。血流丰富程度与肌瘤生长速度相关,高速血流(RI<0.5)可能提示肌瘤短期内快速增大。肌瘤过大、血供不足时会发生变性,常见类型如下——

玻璃样变:最常见,平滑肌细胞被纤维组织取代,剖面旋涡状结构消失。

囊性变:玻璃样变后组织坏死液化,形成囊腔,内含清澈液体或胶冻状物质。

红色变:多见于妊娠期或产褥期,肌瘤快速增大并出血,可引发腹痛、发热。

脂肪变性:脂肪球沉积,多为钙化前驱表现。

钙化:钙盐沉积,严重时形成 “子宫石”。

肉瘤变:属恶变,发生率 0.2%-0.5%,表现为肌瘤短期内迅速增大、阴道流血。

超声在肌瘤定位中的价值

准确判断肌瘤位置对治疗选择至关重要。经阴道超声可清晰显示——

黏膜下肌瘤:突向宫腔,子宫内膜线变形或中断。

肌壁间肌瘤:位于肌层,子宫内膜和浆膜层完整。

浆膜下肌瘤:向子宫外突出,可能带蒂与子宫相连。

对于特殊位置的肌瘤,如宫颈肌瘤或阔韧带肌瘤,超声可通过多切面扫描确定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三维超声能重建子宫冠状面,直观展示肌瘤与宫腔的空间关系,对计划妊娠或拟行宫腔镜手术者尤为重要。

超声在治疗决策和随访中的作用

无症状的小肌瘤通常建议 6-12 个月超声随访,监测大小变化;出现症状或肌瘤直径超 5cm 时,需考虑治疗干预。超声在治疗中的作用如下——

药物治疗前:评估肌瘤大小、数量及血供。

手术规划:确定最佳手术路径(腹腔镜、宫腔镜或开腹)。

介入治疗:引导子宫动脉栓塞或射频消融。

聚焦超声:实时监控治疗靶区和周围组织。

术后随访也依赖超声,可早期发现残留或复发肌瘤。保留子宫的患者建议每 3-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评估疗效。

给女性的健康建议

基于超声检查的便捷性和准确性,建议以下人群定期筛查——

有月经异常、盆腔不适症状者。

计划妊娠的30岁以上女性。

有子宫肌瘤家族史者。

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者。

日常生活中,保持合理体重(BMI<25)、规律运动、减少红肉摄入、管理压力,可能有助于降低肌瘤发生风险。确诊肌瘤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避免自行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结语

总之,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肌瘤的核心手段,能发现并动态监测肌瘤,无辐射且可反复进行,为临床提供准确信息。育龄女性定期超声检查可早发现肌瘤,多数无需立即治疗,定期监测即可,助力科学应对。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