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1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良方 - 数字报刊系统 肺部感染高发季,预防有妙招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良方 鼻肠管——守护肠道的“隐形卫士” 孕妈必知!产检三级筛查全流程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良方

作者:灵川县中医医院 唐樱滋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简称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患者常因关节疼痛、肿胀、僵硬而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中医将此类疾病归为“痹症”范畴,认为其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有关,尤以“湿邪”为关键致病因素。

中医眼中的类风湿关节炎:湿邪为患,经络阻滞

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时,外感风寒湿邪易侵袭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形成“痹症”。其中,“湿邪”是核心诱因,具有以下特点——

黏滞难去:湿邪易与寒、热结合,形成寒湿痹或湿热痹,病程缠绵难愈。

重浊趋下:湿邪易侵袭下肢关节,患者常感关节沉重、活动不利。

损伤阳气:湿为阴邪,久滞体内会耗伤阳气,加重关节冷痛、畏寒等症状。

中医通过辨证分型(如寒湿痹阻型、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祛湿、通络、止痛为核心原则。

中医祛湿止痛的四大良方

良方一:中药内服——辨证施治,标本兼顾

中医通过汤剂、丸剂等内服药物调理脏腑功能,改善体质。

常用方剂包括——

寒湿痹阻型:以乌头汤加减,附子、麻黄温经散寒,黄芪、甘草补气扶正,芍药、蜂蜜缓急止痛。

湿热蕴结型:以四妙散为基础,苍术、黄柏燥湿清热,薏苡仁、牛膝利湿通络,可缓解关节红肿热痛。

肝肾阴虚型:以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熟地、当归补益肝肾,适合久病体虚者。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雷公藤、青风藤等中药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作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副作用。

良方二:针灸疗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激发人体自愈能力。

常选穴位包括——

局部穴位:如膝眼、阳陵泉(缓解膝关节疼痛),合谷、外关(改善上肢关节僵硬)。

远端穴位:足三里、阴陵泉(健脾祛湿),肾俞、命门(温补肾阳)。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关节肿胀,尤其适合慢性期患者。

良方三:中药外敷——直达病所,快速止痛

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敷于患处,通过皮肤渗透发挥疗效。

寒湿型:用制川乌、草乌、细辛等温热药物,制成热敷包,每日热敷20-30分钟。

湿热型:以黄柏、大黄、黄芩、黄连等清热药物,冷敷关节红肿处。

通用方:将乳香、没药、透骨草等打粉,用醋或酒调敷,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良方四:艾灸疗法——温阳散寒,增强体质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激发阳气,驱散寒湿。

常用穴位:关元、气海(培补元气),足三里、丰隆(健脾祛湿),阿是穴(疼痛点)。

操作方法:采用悬灸或隔姜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周2-3次,注意避免烫伤。

日常调理:防湿护阳,未病先防

饮食祛湿——

忌口:避免生冷、油腻、甜食(如冰淇淋、炸鸡、蛋糕),以免加重湿气。

推荐食物:薏米、赤小豆、山药、冬瓜利水渗湿;生姜、羊肉、核桃温阳散寒。

药膳方:薏米赤小豆粥(薏米30g、赤小豆15g煮粥),适合湿热体质;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200g、当归15g、生姜3片),适合寒湿体质。

运动养生——

适度锻炼: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关节灵活性。

避免受凉: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衣,防止湿邪侵入。

起居调护——

环境干燥: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久居潮湿之地(如地下室)。

保暖措施:冬季穿戴护膝、护腕,夏季避免空调直吹关节。

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肝主筋”,情绪抑郁易导致肝气郁结,加重关节疼痛。

患者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保持心情舒畅。

中西医结合,科学管理疾病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注重整体调理,但需注意——

早期诊断:若出现对称性小关节肿痛、晨僵超过1小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血液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规范治疗:中医疗法可与西医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

定期复查:监测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评估病情活动度,预防关节畸形。

结语

类风湿关节炎虽难根治,但通过中医祛湿止痛的综合疗法,结合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患者可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身心平衡,才是对抗疾病的根本之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