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当肾功能恶化至终末期肾病(ESRD)时,肾脏无法有效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此时肾透析(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成为替代肾脏功能的重要治疗手段。肾透析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它并非一劳永逸的治愈方法。
透析可清除代谢废物、调节电解质,却难以模拟肾脏内分泌功能,故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肾性骨病等并发症。且患者身体状态受透析充分性、营养等因素影响,代谢指标易波动,而早期异常多无特异症状,如轻度高钾血症仅乏力,易被忽视,待典型症状出现时往往已较严重。因此,定期检查作为透析治疗管理核心,是及时发现异常、调整方案、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定期检查的核心价值
定期检查能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可及时发现潜在异常指标。透析患者需重点监测的指标包括血常规(评估血红蛋白水平以判断是否存在肾性贫血)、生化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反映透析充分性,血钾、血钠、血钙、血磷反映电解质及矿物质代谢状态)、甲状旁腺激素(评估甲状旁腺功能)、铁代谢指标(如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指导贫血治疗)等。通过定期检测这些指标,能在异常程度较轻时及时干预,例如当血磷水平轻度升高时,可通过调整饮食(减少高磷食物摄入)或增加磷结合剂剂量控制,避免进展为严重高磷血症引发皮肤瘙痒、血管钙化等问题。
为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依据。透析治疗方案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动态调整。例如,若连续两次检查发现血尿素氮清除率(Kt/V)低于目标值(通常血液透析患者需维持 Kt/V≥1.2),提示透析不充分,医生可通过增加透析时间、提高血流速度或调整透析器面积等方式改善清除效果;若血红蛋白持续低于目标范围(一般为 110-120g/L),需评估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剂量是否充足、是否存在铁缺乏等情况,并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这种个体化的方案调整,能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有效性,减少不良反应。
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心血管疾病是透析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钙磷代谢紊乱导致的血管钙化等密切相关。定期检查血压、血脂、钙磷乘积等指标,可通过调整降压药、降脂药、活性维生素 D 等药物剂量,有效控制这些危险因素,降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此外,定期监测感染相关指标(如 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能早期发现透析导管感染、腹膜炎等感染性并发症,及时启动抗感染治疗,避免感染扩散引发脓毒症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忽视定期检查的风险
忽视定期检查将使患者面临多重风险。
从短期来看,可能导致治疗方案与身体状态脱节。例如,若未定期监测体重和水肿情况,可能因超滤量设置不当引发容量负荷过重,导致急性左心衰竭;若长期未检测血钾,高钾血症可能突然诱发心室颤动,导致心源性猝死。
从长期来看,持续的代谢紊乱会加速并发症进展,如长期贫血未纠正会导致心肌肥厚、心功能不全;长期钙磷代谢紊乱会引发骨痛、骨折、骨骼畸形(肾性骨病),同时加重血管钙化,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这些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显著增加住院频率和治疗费用,甚至缩短生存期。
定期检查的规范化流程
临床实践中,透析患者的定期检查需遵循规范化流程。
基础检查项目包括:每月一次血常规、生化全项(含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甲状旁腺激素;每3个月一次铁代谢指标(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每6个月一次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及结构)、胸部 X 线(排查肺部感染及肺水肿);每次透析前监测血压、体重,定期监测透析通路(如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有无血栓形成)。
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即使自我感觉良好也不可随意省略检查。同时,患者需主动记录日常症状变化,如体重短期内快速增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皮肤瘙痒加重、肌肉抽搐等,这些信息能为医生解读检查结果提供重要参考。
结论
肾透析患者的定期检查是贯穿治疗全程的 “健康监测网”,它能及时捕捉身体的细微变化,为精准治疗提供保障。透析治疗的目标不仅是延长生命,更要提高生活质量,而定期检查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希望每一位透析患者都能充分认识到定期检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