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0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留丙肝检测样本,有啥讲究? - 数字报刊系统 加速康复有妙招,麻醉舒适不可少 留丙肝检测样本,有啥讲究?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日常饮食建议 中西医缓解前列腺增生有良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丙肝检测样本,有啥讲究?

作者:藤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覃泽快


丙肝,这一常被忽视的疾病,正悄然威胁众多人的健康。全球约7100万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我国感染基数同样庞大。因早期症状隐匿,丙肝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一旦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治疗难度剧增。丙肝检测是阻断传播、守护健康的关键,而检测准确性不仅依赖仪器,更与留取样本的规范操作紧密相关。

 

样本类型:选对“钥匙”才能开对“锁”

 

丙肝检测旨在寻找血液中的病毒痕迹。静脉血是当前最常用的样本类型,通过抽取适量静脉血并分离血清或血浆,可检测丙肝抗体(抗 - HCV)或病毒核酸(HCV RNA)。指尖血(末梢血)适用于快速筛查,在基层医疗机构或资源有限地区,其便捷性使更多人能接受检测。然而,指尖血采集量有限,检测灵敏度较低,若结果呈阳性,需用静脉血复核。

 

有人疑问能否用唾液、尿液测丙肝。目前,主流检测方法仍以血液为主。尽管部分研究在探索非血液样本的可行性,但受技术成熟度和准确性限制,这些样本尚未广泛用于临床。所以,当医生建议抽血时,不必因恐惧而抗拒,规范的采血操作安全无痛,远比因样本问题导致误诊或漏诊更值得重视。

 

留样前:细节决定“成败”

 

留样前的准备工作如同烹饪前的食材处理,对检测结果影响重大。饮食方面,空腹采血并非必需,但应避免高脂、高糖饮食,以防血清浑浊干扰检测。作息也不容忽视,熬夜、剧烈运动后,体内激素波动可能影响抗体浓度,因此留样前需保持规律作息。

 

药物影响常被忽视,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干扰素等药物的患者,应在留样前告知医生,必要时暂停用药。如干扰素可能抑制病毒复制,导致RNA检测假阴性。慢性病患者若需持续服药,可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时间。

 

特殊人群更需注意,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需根据各自特点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检测顺利进行。

 

留样过程:操作规范是“金标准”

 

采血器材的选择与操作对样本质量至关重要。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是标准配置,其颜色标识对应不同抗凝剂,如紫色管含EDTA抗凝剂,适合血常规检测;红色管无抗凝剂,用于血清分离。重复使用针头或管帽会引发交叉感染或样本污染,必须杜绝。

 

采血时,消毒步骤需严谨。应按从内向外螺旋式消毒采血部位,待酒精挥发后再穿刺,防止残留酒精导致溶血。采血量需精确,过多可能抗凝剂不足致血液凝固,过少则无法满足检测需求。采血后,需立即轻柔颠倒混匀抗凝剂以防凝血,但不可剧烈摇晃,以免破坏细胞结构。

 

样本保存与运输是关键环节。血清或血浆需在2-8℃冷藏,长期保存应置于-20℃以下冷冻。避免反复冻融以防破坏病毒RNA,样本应分装储存。长途运输需用冷链设备,确保温度稳定。

 

留样后:沟通与解读是“桥梁”

 

留样后,患者并非“万事大吉”。记录留样时间、地点、操作人员信息,有助于追溯样本来源,排查问题。若发现样本溶血(血液呈红色)、凝血(血液呈胶冻状)等异常,应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必要时重新留样。

 

医护人员也需与患者充分沟通。检测申请单需详细填写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诊断,特殊样本(如溶血、脂血)需特别标注,以便实验室提前预警。例如,脂血样本可能导致检测仪器堵塞,需离心后取下层液体检测。

 

结果解读是检测的最终目的。丙肝抗体阳性不代表感染,需结合RNA检测确认病毒是否活跃。若抗体阴性但RNA阳性,可能处于感染窗口期;若两者均阴性,则可排除感染。对于假阳性结果(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误区与真相:科学认知是“护盾”

 

“一滴血测丙肝”的宣传曾风靡一时,但需警惕其局限性。快速检测试剂灵敏度较低,适用于初筛,但确诊仍需静脉血检测。此外,“感染丙肝=终身携带”的观念已过时,现代抗病毒药物治愈率超过95%,早期治疗可避免肝硬化和肝癌。

 

日常接触(如共餐、拥抱)不会传播丙肝,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因此,拒绝歧视,科学防护,才是应对丙肝的正确态度。

 

结语:规范留样,为健康护航

 

丙肝检测样本的留取,是一场需要患者、医护人员、实验室三方协作的“接力赛”。从样本类型选择到结果解读,每一步都关乎检测的准确性。规范留样,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更是对公共卫生的贡献。让我们从细节做起,用科学的态度对抗丙肝,共同守护生命的健康与尊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