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发现孩子频繁揉眼睛,起初可能以为只是普通的眼部不适。但如果孩子揉眼现象持续,甚至伴有流泪、怕光等症状,很可能是倒睫在作祟。倒睫虽常见,却可能对孩子眼睛造成严重伤害,及时了解相关知识并正确应对至关重要。
认识倒睫
倒睫,简单来说就是睫毛不再正常向外生长,反而反向扎向眼球。正常情况下,睫毛是眼睛的 “守护者”,能阻挡灰尘、异物和汗水进入眼内。但倒睫时,这些原本的 “守护者” 变成了 “小刺头”,不断摩擦眼球表面。
孩子出现倒睫,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频繁揉眼,因为睫毛刺激眼球会产生强烈的异物感。就像眼睛里进了小沙子,孩子只能通过揉眼来缓解不适。此外,还可能出现流泪、怕光、眨眼增多等症状。部分孩子眼部分泌物也会增多,眼屎比平时明显变多。比如,有的孩子早上起床,眼周会糊着大量黄绿色眼屎,这很可能就是倒睫引发感染的表现。
长期不处理倒睫,会对孩子眼睛造成诸多危害。睫毛持续摩擦角膜,可能导致角膜上皮损伤,引起疼痛、眼红。若引发感染,还会出现角膜炎,严重时甚至影响视力,导致视力下降,给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
自查判断
家长发现孩子频繁揉眼后,可先在家进行初步检查。观察孩子眼部外观时,轻轻翻开孩子的眼皮,查看睫毛生长方向,若发现睫毛向内生长,就要警惕倒睫。
记录孩子每日揉眼次数,观察揉眼时是否伴随哭闹、抗拒等异常反应。若孩子揉眼频繁且情绪烦躁,应提高重视。同时,留意眼部分泌物变化,分泌物增多、颜色发黄发绿,都可能是倒睫引发感染的信号。比如,有些孩子在玩耍时会突然停下,用力揉眼睛,甚至揉到眼眶发红,这时家长就要格外留意。
专业检查及时就医不耽误
若在家自查怀疑倒睫,或孩子出现角膜发红、视力模糊、持续流泪不止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带孩子就医。眼科医生会进行全面检查,视力检查能初步了解孩子视力情况,裂隙灯检查可清晰观察眼部表面结构,角膜荧光染色则有助于发现角膜损伤。
超声检查能观察眼内细微结构,排查角膜、晶状体等是否因倒睫产生潜在损伤,尤其适用于不配合裂隙灯检查的低龄儿童,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有些年龄小的孩子,面对裂隙灯检查会紧张害怕、不配合,这时超声检查就能发挥独特优势,无声无息地完成精准检查。
治疗方法多手段解决倒睫困扰
倒睫的治疗方法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对于症状较轻的婴幼儿,可采用保守治疗。家长每天用手指轻轻按摩孩子的下眼睑,每次10~15分钟,每天3-4 次,帮助改善睫毛生长方向。也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镊子拔除倒睫,但需注意操作卫生,避免感染,且拔除的睫毛还会再生,需定期处理。
若孩子倒睫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考虑手术治疗。全麻下睑内翻矫正术是常用方法,通过手术调整眼睑位置,让睫毛恢复正常生长方向。手术安全性较高,但术后需严格遵医嘱护理。
药物辅助治疗也不可或缺。抗生素眼药水可预防眼部感染,人工泪液能缓解眼部干涩、异物感等不适症状,帮助受损的角膜修复。
日常护理
日常做好眼部护理,既能预防倒睫发生,也有助于术后恢复。家长可用生理盐水浸湿的干净棉球,轻轻擦拭孩子眼周,保持眼部清洁。避免孩子接触花粉、灰尘等过敏原,减少眼部刺激。
若孩子接受了倒睫手术,术后要严格遵医嘱用药,按时滴眼药水或涂抹药膏。定期带孩子复查,让医生及时了解恢复情况。同时,防止孩子揉眼,可给孩子戴防护手套或转移其注意力,避免因揉眼导致伤口裂开或感染。比如,可以给孩子准备有趣的玩具、绘本,让孩子在术后恢复期间,将注意力从眼睛上转移开。
预防措施
预防倒睫,需关注孩子眼部发育,定期带孩子做眼部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潜在问题。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孩子眼部,避免碰撞等外伤,因为眼部外伤可能改变眼睑结构,引发倒睫。此外,积极治疗眼部疾病,如结膜炎、睑缘炎等,防止炎症刺激导致睫毛生长异常。
总之孩子频繁揉眼可能暗藏倒睫隐患,长期不处理会损伤角膜、影响视力。家长要学会自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无论是保守治疗、手术干预还是日常预防,都需重视起来,守护孩子明亮双眼,别让倒睫成为孩子视力发育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