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0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重症护理中那些暖心的 脑梗预防:饮食与运动双管齐下 哮喘发作,日常防护这样做 子宫内膜息肉:女性健康的“小麻烦” 重症护理中那些暖心的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症护理中那些暖心的"微光时刻"

作者: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家艳

在重症监护室(ICU)里,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秒都关乎生死。这里充斥着冰冷的仪器、急促的警报声和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但在这片紧张的氛围中,却常常闪烁着一些温暖的"微光时刻"——那些微小却充满力量的瞬间,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希望与温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重症护理的世界,看看那些令人动容的温暖瞬间。

一、指尖的温度:用细节传递生命关怀

凌晨三点的监护室,72岁的张奶奶在镇静剂作用下沉睡,但她的手指总是不自觉地蜷缩。我轻轻握住她的手,用拇指摩挲她布满老年斑的手背,这个动作源于上周查房时无意间听到的话:"我妈妈最怕打针,每次都要握着我的手才安心。"此刻监护仪上的生命体征依然平稳,但指尖传递的温度让冰冷的医疗数据有了人性的注脚。

在ICU,每个护理动作都蕴含着专业考量:为昏迷患者定时翻身时调整枕头角度避免压疮,用棉签蘸水湿润干裂的嘴唇前先用手背测试温度,为气管切开患者擦拭分泌物时用纱布遮挡眼睛保护尊严。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实则是护理团队用十年临床经验打磨出的"温度计"。

记得给一位年轻车祸伤者做床边康复时,他突然抓住我的手腕。正当同事准备制止这个"危险动作"时,我感受到掌心传来的微弱力道——那是他在用仅有的力量表达信任。现在我们会在每位患者床头放置不同材质的握力球,这些彩色小球既是康复训练工具,更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

二、声音的魔法:在寂静中唤醒希望

"王叔叔,今天阳光很好,窗台上的绿萝又长新叶子了。"每天晨间护理时,我们都会对着昏迷患者"自言自语"。神经内科研究表明,即使处于植物状态,患者仍能感知外界刺激。这种"对话护理"让35%的长期昏迷患者出现了条件反射式回应。

音乐治疗在ICU的应用更充满智慧。为术后谵妄患者播放童年民谣,给呼吸衰竭老人播放戏曲选段,给年轻创伤患者播放轻音乐。有位建筑工人听到《故乡的原风景》时,监护仪上的心率从130次/分逐渐降至95次/分,这个真实案例让我们在病房配备了定制化音乐库。

最动人的声音往往来自患者本身。当气管插管的患者用眼神示意要写字时,我们立即准备写字板;当他们用口型说"谢谢"时,会得到比手势更温暖的回应。有位老教授拔管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说话的声音,比镇痛泵更有效。"

三、光影的疗愈:打造有温度的生命空间

我们重新设计了病房照明系统,白天采用模拟自然光的LED灯带,夜间使用可调节色温的床头灯。这种改变源于发现传统顶灯会让患者产生"被审视"的压迫感,而30度角倾斜的柔和光线既能满足护理操作需求,又能营造家庭式氛围。

节日装饰更体现人文巧思。春节时在隔离帘上贴福字窗花,儿童节为小患者布置卡通气球,甚至有位护士手工制作了可消毒的纸质千纸鹤挂在床边。这些装饰物不仅缓解焦虑,更成为患者与家属的情感纽带——有位转出ICU的老先生特意要求带走窗花,说要贴在康复病房的窗户上。

最令人惊喜的是"光影日记"项目。我们用拍立得记录患者每天的小进步:第一次自主睁眼、成功脱离呼吸机、坐起超过30分钟……这些照片被制作成时间轴贴在病房,既让医疗团队直观掌握康复进程,更让患者看到自己的生命轨迹。有位年轻妈妈看着照片墙上女儿从昏迷到微笑的系列照片,含着泪说:"这些光影,是我们全家最珍贵的礼物。"

四、生命的回响:那些照亮彼此的瞬间

在重症护理中,温暖从来不是单向传递。有位康复患者送来自己种的百合花,花香至今萦绕在护士站;气管切开患者用眨眼拼出的"爱"字,让整个护理团队红了眼眶;更有患者转科后托家属送来手写感谢信,信纸上的折痕见证着书写时的颤抖与真诚。

我们建立的"心愿墙"记录着2000多个温暖承诺:"等阿姨好了,要给你们织毛线袜""小张护士结婚时,我要来当证婚人"。这些朴素的约定,让冰冷的医疗数据有了温度,让白色的病房充满了彩虹般的希望。

在这个与死神赛跑的战场,我们既是守护生命的战士,也是传递温暖的使者。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实则是用专业与爱心编织的生命之网。当监护仪上的波浪线重新变得平稳有力,当昏迷的眼睛终于睁开第一道缝隙,当紧握的手掌开始给予回应——这些瞬间如同暗夜中的微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整个生命的星空。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