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0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冠脉造影:心脏血管的“透视眼” - 数字报刊系统 药物、技术与人文如何联手止痛? 颈椎病又来捣乱,MRI能捉到它吗? 冠脉造影:心脏血管的“透视眼” 阴道炎总反复,洗护习惯要调整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冠脉造影:心脏血管的“透视眼”

作者: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 银丽强

心脏,通过冠状动脉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液和氧气。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或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高脂饮食),冠状动脉可能逐渐变窄甚至堵塞,引发冠心病,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致命疾病。冠心病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而传统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虽能提示心脏功能异常,却无法直接看到血管内部情况。此时,冠脉造影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就像给心脏血管装上了“透视眼”,能精准定位病变部位,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为什么需要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并非人人需做,但以下几类人群需高度警惕并考虑此检查:有反复胸痛、胸闷等典型症状,尤其是活动后加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以及长期吸烟、有冠心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但无法明确血管狭窄程度,或心肌酶升高需排除冠心病等特殊检查异常者;已确诊冠心病需评估是否需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以辅助治疗决策者。冠脉造影优势显著,它可实现血管的动态可视化,多角度观察血管狭窄程度与斑块性质;若发现严重狭窄,能直接通过导管植入支架,实现治疗一体化;且诊断准确性高,误诊率低于1%,是国际公认的冠心病诊断“金标准”。

冠脉造影怎么做?

1.术前准备:医患协作的关键  

 医生沟通:详细告知手术风险(如过敏、穿刺部位出血、肿痛等)、签署手术同意书;  

患者配合:空腹4-6小时防止术中呕吐;遵医嘱用药;穿着病号服,去除金属饰品避免干扰影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  

2.手术过程:分步解析  

冠脉造影属于微创手术,全程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患者清醒但需保持安静。  

第一步:穿刺血管  

常规选择手腕(桡动脉)或大腿(股动脉)作为穿刺点。医生消毒后,用细针穿刺血管,置入一根柔软的造影导管(直径约2-3毫米)。  

第二步:注入造影剂  

导管沿血管路径送至心脏冠脉开口,注入含碘造影剂。此时,X光设备会实时捕捉血管影像,并传输到显示器上。  

第三步:影像记录  

医生通过旋转导管,从不同角度拍摄血管影像,观察是否有狭窄、堵塞或斑块。整个过程约15-20分钟,患者可能感到穿刺部位轻微胀痛,但无剧烈疼痛。  

3.术后观察

穿刺部位处理:  

手腕穿刺:需佩戴止血器6-8小时,期间可轻微活动手指,避免手腕弯曲;  

大腿穿刺:需平卧12-24小时,穿刺侧下肢保持伸直,防止出血。  

促进造影剂排出:术后24小时内饮水量达1500-1000毫升,加速造影剂代谢,减少对肾脏的影响。  

异常情况应对:穿刺部位肿胀、疼痛加剧、手部发凉或麻木,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穿刺部位血肿。  

冠脉造影的局限性

尽管冠脉造影被视为诊断冠心病的“终极武器”,但它并非毫无风险。在操作过程中,穿刺部位可能出现并发症,例如血肿和假性动脉瘤,其发生率大约在1% - 3%。此外,造影剂肾病也是一个潜在风险,尤其是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术前需充分水化,如大量饮水,以此降低发病几率。同时,虽然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约为0.1%,但一旦发生,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

冠脉造影并非无所不能。它主要功能是显示血管结构,对于心脏功能,如心肌活力、心脏泵血能力等,却无法进行评估。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结合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其他检查手段,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才能得出更为准确、全面的诊断结果。

冠脉造影的意义

冠脉造影在冠心病诊疗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连接诊断与治疗的“桥梁”,不仅能帮助医生精准诊断病情,更能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通过冠脉造影,医生可清晰判断血管狭窄程度。对于轻度狭窄(狭窄程度<50%)的患者,一般无需进行侵入性治疗,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即可,同时叮嘱患者定期复查,以便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对于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 - 70%)的患者,治疗决策需结合患者症状综合考量。若患者症状明显,可能考虑支架植入;若症状较轻,可密切观察。而对于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或完全堵塞的患者,病情较为危急,需立即采取支架植入治疗,或转外科进行搭桥手术,以恢复血管通畅,保障心脏供血。

结语

冠脉造影作为心脏血管的透视眼,为无数冠心病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它虽非万能,却是诊断冠心病的“终极武器”,帮助医生精准制定治疗方案,避免病情恶化。记住,早发现、早治疗,是守护心脏健康的关键。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