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张平,主任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医堂分会副会长,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现任天柱县中医院党委书记。从事中医药工作1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书籍3本,主持团体标准3项,参与团体标准17项制定,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侗医药大师龙运光弟子,带领团队研发的“清痹止痛搽剂”成为黔东南州首个获批的中药院内制剂。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天柱县中医院的百草园里,医院党委书记张平的办公室已经亮起了灯,他正在审阅最新一批侗药制剂的质检报告。这样的场景,在这家致力于民族医药传承创新的医院里每天都在上演。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天柱县中医院近年来在民族医药传承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医院党委书记张平,聆听他关于侗医药传承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记者:张书记,听说您刚到任时做过一个“20%识别率”的测试?这个结果对医院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张平:是的,那是我2019年刚来医院时做的一次摸底测试。当时我采集了20多种常见侗药,让全院医生辨认,结果最好的也只能认出20%。
这个结果让我很震惊。侗医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连我们的医生都认不全,还谈何传承?于是我们立即启动了“三个一”工程:每周一次侗药讲堂,每月一次深山采药实践,每季一次技能比武。现在,年轻医生的平均识别率已经达到85%以上。
在这期间,我们摸索出了一套“三维传承”模式。首先是“活态传承”,聘请了包括龙运光大师在内的多位老侗医定期坐诊带教;其次是“数字化传承”,给每株侗药都制作了“双语身份证”,扫码可以看到图文介绍;第三是“体验式传承”,把药圃建成开放式课堂,患者候诊时也能学习侗药知识。我们刚出版的《侗医药百问百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图片,让老百姓也能看懂侗药。
记者:作为非遗传承单位,医院如何平衡传统传承与现代创新?
张平:清痹止痛搽剂的生产就是最好的答案。这个制剂既有七叶一枝花等古方精髓,又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我们建立了“三师联动”机制:老侗医传授经验、药剂师攻关技术、临床医师跟踪疗效。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发体系:老侗医提供古方,药剂师进行现代化改良,临床医生跟踪疗效。目前还有其他侗药制剂正在研发中,未来会有更多的制剂投产。还有康复科那些智能中医设备、传统推拿手法结合生物力学分析,这些就是我们要的“守正创新”。
记者:党建工作是如何与业务发展相结合的?
张平:每个支部都是战斗堡垒!我们创建了“党建+传承”的工作模式。比如开展“党支部认领侗药责任区”活动,每个党支部负责一个区域侗药的保育工作;将中药辨识与主题党日相结合,要求党员医生必须掌握一定数量侗药的辨识和使用。党支部间开展“三比三看”:比认药数量、看服务口碑;比科研成果、看临床转化;比传承成效、看群众满意度。去年医院实现门诊人次、服务口碑双提升,这是全体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去年,我们各支部共开展侗医药相关主题党日活动4次,组织义诊15场,服务群众1240人次。
记者:对未来发展有什么规划?
张平:我们正在建设“一园四中心”:百草园扩建工程、侗医药文化展示中心、侗医特色诊疗中心、制剂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预计三年内,医院的侗医药服务能力将提升50%。
这是我们新研发的文创产品,在“贵州村T”上大受欢迎。下一步,我们要让侗医药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采访手记
采访中,张平书记的手机响了三次,都是患者打来的咨询电话。每一次,他都耐心解答,没有丝毫敷衍。窗外的百草园里,医护人员正在采集制作侗药的原料。
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空间里,我们看到了民族医药传承发展的希望。正如张平书记所说:“传承不是守旧,创新不是忘本。我们要做的,是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