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0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守护民族瑰宝   焕发时代生机 - 数字报刊系统 守护民族瑰宝   焕发时代生机<br>——天柱县中医院探索民族医药现代化之路 让古老智慧焕发现代生命力<br>——访天柱县中医院党委书记张平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民族瑰宝 焕发时代生机
——天柱县中医院探索民族医药现代化之路

作者:○ 本报记者 龙金毓 文 叶

风送山花沁药香,夏荫深处见匠心。 

六月的天柱县中医院新院区,百草园内草木葳蕤,葱茏绿意抚慰着往来人群的疲惫。一道文化长廊如纽带般连接院区与侗医药研究院,不仅承载着医院传承民族医药的岁月印记,更架起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融合发展的桥梁。长廊下,纳凉的老人轻嗅药草芬芳,正通过电话向家人诉说就医体验:“中医院大夫医术好、服务贴心,这趟来得值!”

中国传统医药体系由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三大支柱构成。其中,侗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凝聚着世居山区的侗族人民与疾病抗争的智慧结晶。2008年6月,侗医药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特色医学体系的价值获得国家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天柱县中医院作为侗医药传承的重要阵地,将口耳相传的诊疗技艺与现代医疗技术深度融合,使古老的民族医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承:守护民族医药精髓

步入医院一站式服务大厅,侗药茶饮的清香扑面而来,龙运光名医工作室的牌匾格外醒目。穿过门诊区,侗药植物园里每株草药都配有专属“身份证”——侗语名称与二维码相映成趣,扫码即可了解药材特性。这些细节无声地传播着侗医药文化,营造出浓厚的传统医学氛围。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我县内的侗医药资源更是我们湘黔边界的传家宝,作为中医医院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和弘扬好,只有守住根才能向上生长、枝繁叶茂。”天柱县中医院党委书记张平介绍。

守护根脉是使命所在,但传承并非一日之功。“侗医药虽说流传已久,但由于侗族没有文字等原因,众多侗医药面临失传的窘境,传承需得从基本功课做起。至今记得2019年那次测试:20种侗药摆在医生面前,识别率最高的仅20%,这是一个特别值得警惕的事情,只有熟知药材药性才能精准用药,为群众看好病。”

为此,该院将党建工作与民族医药传承有机结合,创新开展采摘辨识中草药主题党日活动、支部认领侗药植物园保护基地责任区,按照一支部一基地、一季度一活动的形式常态化开展侗药辨识、知识普及等工作,扎实民族医药传承基本功。

植树节当天,医院第一党支部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百草园中草药移栽种植活动,在院内中医药专家的指导下,大家各司其职,有序将百草园里的药物一株株挖掘、装袋、装箱后搬运至康复二病区种植,丰富中医氛围的同时,无声提高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素养,也为广大群众和患者了解中医药材提供了平台。

如今,移栽完成的儿童康复二病区左侧是医院第二党支部的责任区,负责区域60来种侗药的日常管护工作,身为指导医师,杜俊峰隔三岔五就会到基地转上一圈,查看植物长势,一边还会与同行的年轻医生细细讲解药物植物的生长习性、药用价值、药物配伍等,管护之余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掌握侗药知识。“自从有了责任区,大家浇水、除草轮流值守,辨析讨论也成了常态,年轻医生有了一个实体化的学习平台,有病人到院看诊闲暇时也会到基地走上一走,慢慢地也无声做了民族医药的宣教,可以说一举数得。”康复科一名党员医生如是说。

此外,该院民族医学科牵头设立了天柱县民族医药学会,坚持药材自种自采自制,长期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目前,药学会侗医药展示柜中展陈的侗药已达100余种,常备侗药逾300种,已成为侗药活态传承的骨干力量。

创新:科研与临床突破

侗族医药是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与疾病的斗争中形成的医学知识成果,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侗医药,天柱县中医院坚持经典整理和与时俱进两手抓。

日前,由该院研发的中药制剂“清痹止痛搽剂”正式开始生产,首批产品将于7月份投入销售使用。这一制剂的诞生是该院融合民族医药智慧与现代制药技术的创新性成果,成为黔东南州首个获批的中药院内制剂,开创了黔东南州民族医药转化应用的先例。

“清痹止痛搽剂”源自该院内二科中医特色专科病房经验方,由七叶一枝花、白毛夏枯草、黄柏、虎杖等9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的功效,主要外用于湿热毒蕴所致的痹证。“通过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研究,‘清痹止痛搽剂’的成功研制生产,弥补了市场上痛风患者外用药物的不足,实现了传统验方的现代蜕变,开发成为疗效更好更方便的成药剂型,同时也为后续黔东南州民族药制剂申报、让中药民族医药瑰宝走向现代化、标准化体系作出了探索。”内二科负责人说。

不仅是“清痹止痛搽剂”,而今,作为黔东南州首家开展院内制剂研究的中医院,该院正积极推进传统经验方向现代制剂转化,让中医药惠及更多患者。

与时俱进的同时该院着力打牢民族医药知识基础,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之际,该院专家团队参与开展民族医药资源普查,普查清水江流域药物植物315种、动物类药用资源1种,成果汇编成为《贵州清水江流域药用资源图志》,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各种药材的使用方法、用药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广大中医药资源相关从业者、民族医药学研究人员了解清水江流域药用资源提供了有力依据。

此外,由于侗族医药多为口耳相传,许多珍贵的侗族医药知识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逐渐失传。天柱县中医院在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同时,积极对本土的侗族医药知识进行挖掘整理,新近出版的《贵州清水江流域侗族医药经验方选集》就是成果之一。通过多次走访请教民间医生、药农,该书记录了地区侗族许多独特的诊疗手段和药物治疗方法,收录了贵州清水江流域天柱、锦屏、剑河、三穗等地的民间侗族医药经验方1073方,兼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实用性。

如今,通过多年持续耕耘,该院成为天柱县中医针灸、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骨伤3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院外科成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联盟单位。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促进民族医药纵深发展,该院牵头制定《侗医特色门诊建设指南》《侗医经典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侗医医院建设标准》《侗医药适宜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指南》4项团体标准,填补了有关空白。

近几年,该院专家团队先后参与编制《银质针门诊建设指南》《银质针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指南》《银质针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密集型银质针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技术操作规范》《密集型银质针疗法治疗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技术操作规范》《布依族医特色门诊建设指南》《布依族医经典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苗医艾纳香灸疗法技术操作规范》《苗医艾纳香灸门诊建设指南》等9项标准,为民族医药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服务升级与文化传播

近日,天柱县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正式开诊运行,升级医疗服务,面向患者提供夜间诊疗,可开展督脉灸、脐灸、药物罐疗法、五行能量罐、刮痧、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多种中医护理,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带去了极大便利。

李老师是一所中学的老师,也是治未病中心开诊的第一批受益者之一。受腱鞘炎困扰,李老师需要进行连续一个疗程的针灸治疗,但因为没有时间,李老师的治疗断断续续,效果也不尽理想。“现在好了,下班之后再过来做理疗,拔罐、针灸双管齐下,还不耽误给学生上课,才两天就有好转,相信通过规范治疗一定能好转。”李老师充满了信心。

变化的不只是治未病中心。天柱县中医院建于1984年5月,是贵州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国家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带教基地、贵州省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项目带教基地。据该院院长胡廷华介绍,自2025年整体搬迁到新院区以来,医院以此为契机全面实施服务升级、技术提质行动,结合患者需求开设睡眠门诊、体重管理门诊、口腔门诊、医学美学门诊等专科门诊,现今开设临床医技科室20多个,其中结石病专科为省级重点专科、骨伤科为省级优势专科,针灸科、康复科为州级重点专科,皮肤科为“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毛发专病医联体”成员单位。

秉持中医药特色优势,该院各科室在诊疗过程中坚持中西医结合,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类疑难杂症的诊疗方面颇有建树,尤其是中医经典方药临床应用、骨折脱位手法整复、推拿捏脊、小针刀、各种针灸疗法等中医适宜技术方面独具特色。

“中医学始终姓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改善服务治疗,为患者提供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一站式’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张平说。

人才培养是医疗技术提质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传承创新中医药发展的核心因素。该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推动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引擎,秉持“传承为根、创新为魂、人才为本”的理念,通过建立苗侗医药大师“龙运光工作室”及民族医学传承工作室,以及侗医药保护基地、成立天柱县民族医药学会和天柱县侗医研究院等创新举措,培育了一批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持续深化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提高群众就医服务水平培养了中坚力量。

内强而外优。作为传承民族医药的前沿阵地,该院始终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展示与传播。

今年1月,由该院承办的天柱县第五届中医药文化节开幕,这是该院连续5年承办天柱县中医药文化节,现场设置了专家义诊区、中医美容体验区、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区、中药饮片展示区、中药配方颗粒展示区、膏方展示区、膏方制作工艺区、民族医药展示区、膏方体验区、药食同源品尝区、火眼识中药区、香囊DIY制作区等区域,前来参加活动的群众不仅体验了膏方、药膳、茶饮、民族医药、侗医药、认识了中药还跟着中医医师们操练了一套八段锦,进一步推广中医养生理念,受到了群众广泛好评。

这并非该院致力中医药文化展示与传播的唯一尝试。4月28日,在被誉为“北侗第一寨”的三门塘,一场特殊展演“贵州村T”在这里开展,身着民族服饰的医药传承人讲述着一味味侗药的故事,深藏在民间的侗医药大放异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了侗医药,为侗医药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们不仅要让药香飘出大山,更要让世界看见侗医智慧的年轮。未来,我院将进一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治未病’‘四时养生’‘秋冬养阴’等中医理念的认知,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中医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推动我县中医药事业再上新台阶!”张平说。


DSC_7944(1).jpg

一站式服务大厅。

DSC_7992(1).jpg

百草园里草木长势旺盛。

DSC_8064(1).jpg

晾晒药材。

DSC_8016(1).jpg

顺应需求开设口腔科。

DSC_8030(1).jpg

整洁宽敞的针灸诊疗室。

DSC_8074(1).jpg

中药展示柜。

DSC_8011(1).jpg

制作的中药香囊。

DSC_8069(1).jpg

院内常备中药材超300种。

微信图片_20250702142436.jpg

天柱县中医院建设效果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