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胸手术(如肺癌、食管癌手术)后,患者常被“咳嗽”这件事难住:咳吧,伤口震得钻心疼;不咳吧,痰液堵在肺里可能引发肺炎、肺不张。临床数据显示,开胸术后有效排痰能降低50%的肺部感染风险。其实,术后咳嗽有“技巧”,配合科学的护肺小动作,既能减少疼痛,又能加速肺功能恢复。本文详解术后咳嗽要点及3个实用康复动作,帮患者平稳度过恢复期。
一、术后咳嗽:不是“硬扛”,而是“巧用力”
开胸手术需切开胸壁、撑开肋骨,咳嗽时胸腔压力骤增会牵拉伤口,导致患者不敢咳。但痰液滞留会堵塞支气管,影响肺扩张。正确的咳嗽方法核心是“借腹压、减胸压”,既排痰又减轻疼痛。
正确咳嗽三步法
1. 姿势准备: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45°),双手或用枕头轻按伤口两侧(形成“支撑屏障”),减少咳嗽时的牵拉痛。
2. 深吸缓呼:用鼻子缓慢深吸气3-5秒,感受腹部鼓起(让气体充满肺底部),使痰液松动;稍屏气1秒,再用腹部力量用力咳嗽1-2次(咳嗽时双手稍加压),将痰咳出。
3. 分段排痰:若痰液较多,先轻咳2声松动痰液,休息10秒再深咳,避免连续猛咳消耗体力。
减轻疼痛小技巧
咳嗽前30分钟遵医嘱用止痛药,趁药效发挥时集中排痰;
用宽胶带在伤口两侧轻轻加压固定(需护士指导),减少胸壁活动幅度;
避免“浅咳”(只动喉咙),这种咳嗽排不出深部痰液,还会加重伤口震动。
二、护肺小动作一:腹式呼吸——重建呼吸模式
开胸术后患者常因疼痛改用“浅快”的胸式呼吸,导致肺底部气体滞留。腹式呼吸能激活膈肌,增加肺通气量,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
方法
取半坐卧位或平卧位,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肚脐。
鼻吸4秒:腹部鼓起(手下移),胸部尽量不动;
嘴呼6秒: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感受腹部下沉(手上移);
每天3次,每次5-10分钟,初期可从“吸2秒、呼3秒”开始,逐步延长。
作用
让气体进入肺底部,预防肺泡塌陷;
减少胸壁肌肉用力,降低伤口疼痛;
为有效咳嗽储备“底气”,让排痰更省力。
三、护肺小动作二:吹气球——撑开萎缩肺泡
开胸术后部分肺泡可能因疼痛不敢扩张而“萎陷”,吹气球能通过增加呼气阻力,促进肺扩张,术后3-5天痰液减少后开始。
方法
选500ml左右的普通气球(太小费力,太大易疲劳);
深吸一口气(用腹式呼吸的吸气方法),然后缓慢将气球吹满(持续5-8秒),避免用力过猛;
每天3组,每组5次,吹完后放松呼吸1分钟,再重复下一次。
注意事项
若吹气球时伤口剧痛或头晕,立即停下改为腹式呼吸;
气球吹满后不要憋气,缓慢放气后再吹,防止胸腔压力过高;
从“吹半满”开始,逐渐增加膨胀程度,以不引起不适为度。
四、护肺小动作三:背部叩击——松动黏稠痰液
对于痰液黏稠、无力咳出的患者,家属可协助背部叩击,通过震动帮助痰液脱离支气管壁,术后4-7天开始。
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健侧在下),家属五指并拢、稍弯曲成“空心掌”;
从背部下方(对应肺下叶,痰液易滞留处)向上、由外向内轻轻叩击(像“轻拍”),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不引起疼痛为宜;
每次叩击3-5分钟,每天2次,叩击后配合有效咳嗽排痰。
要点
避开脊柱、伤口及肾区(背部两侧下方);
饭后1小时内不做,防止呕吐;
叩击时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胸闷、心慌立即停止。
五、分阶段训练节奏:循序渐进防过度
术后1-3天:腹式呼吸为主(每天3次,每次5分钟)+ 必要时咳嗽(每天3-4次),重点是适应呼吸模式,减少疼痛。
术后4-7天:腹式呼吸(每次10分钟)+ 吹气球(每天3组)+ 定时咳嗽(每天4-6次),逐步增加肺通气量。术后8-14天:坐起或站立时练腹式呼吸,结合背部叩击,为出院后活动打基础。
六、日常配合:这些细节助恢复
多喝水:每天1500-2000ml(心功能正常者),让痰液变稀易咳出;
勤翻身:每2小时翻身一次(家属协助),翻身后做2次腹式呼吸,帮助痰液向大气道移动;
环境保湿:室内湿度保持50%-60%,干燥时用加湿器,避免气道黏膜干燥导致痰液黏稠。
开胸术后肺部康复的核心是“有效排痰+肺扩张”,正确的咳嗽方法和护肺小动作能显著降低肺炎风险,加速恢复。患者和家属要记住:康复训练不求“快”,而求“稳”,每天坚持15-20分钟,就能让肺功能逐步恢复,为回归正常生活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