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2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创伤性脾破裂,急救关键要知晓 - 数字报刊系统 创伤性脾破裂,急救关键要知晓 孕早期腹痛,哪些情况要就医? 开胸术后“咳嗽”有讲究?3个护肺小动作促恢复 咖啡提神背后:神经递质的奇妙舞蹈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伤性脾破裂,急救关键要知晓

作者: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嘉莉


在人体的左上腹腔,藏着一个重约110-200克的实质性器官——脾脏。它质地脆弱,血运丰富,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和储血器官。正因为这些特点,当受到外力冲击时,脾脏很容易发生破裂,创伤性脾破裂是腹部外伤中的危急情况,若未及时识别和处理,可能因大出血导致休克甚至死亡。了解创伤性脾破裂的急救关键,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一、脾破裂的常见原因

创伤性脾破裂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1.交通事故:急刹车或撞击时,方向盘、安全带等挤压左上腹。

2.高处坠落:腹部直接撞击硬物,或落地时震荡导致脾脏撕裂。

3.运动损伤:如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中的剧烈碰撞。

4.暴力打击:打架斗殴、棍棒或锐器伤等直接外力作用。

5.医源性损伤:如胸腹部手术操作不当,或结肠镜检查时牵拉过度。

其中,车祸伤和高处坠落是最主要的致伤因素,占临床病例的70%以上。

二、脾破裂的临床表现

脾破裂的症状因出血速度和严重程度而异,典型表现包括:

1.局部症状

左上腹疼痛:初始可能较轻,但随着出血加重,疼痛范围可扩散至全腹。

左肩部牵涉痛(Kehr征):因血液刺激膈肌神经,疼痛可放射至左肩。

腹部压痛、肌紧张:触诊时腹壁肌肉反射性收缩,提示腹膜刺激征。

2.全身症状

失血致周围循环灌注不足,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早期脉搏细速,严重时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失血量达全身血容量 20%以上(成人约 800mL),会有头晕、乏力、意识模糊。

3.隐匿性脾破裂的危险性

部分患者早期症状轻微,数小时或数天后病情恶化,即延迟性脾破裂,救治困难,有腹部外伤史者应密切观察至少 24 小时。

三、快速诊断是关键

脾破裂的早期识别直接影响预后,主要诊断方法包括:

1.体格检查

腹部叩诊:脾区浊音界扩大,提示腹腔积血。

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内出血量>500mL时,可因体位改变出现浊音变化。

2.影像学检查

超声(FAST检查):床旁超声可快速发现腹腔积液,适合急诊初步筛查。

增强CT:是确诊的金标准,可明确脾脏损伤分级(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分级),判断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3.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动态监测:持续下降提示活动性出血。

腹腔穿刺:若抽出不凝血,需紧急手术探查。

四、急救处理:分秒必争

脾破裂的救治原则是控制出血、纠正休克、尽早手术,具体流程如下:

1.现场急救

在意外发生、医护人员尚未抵达的现场,掌握简单急救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要让患者平卧,轻声安慰稳定其情绪,切勿剧烈移动患者,防止加重出血、引发更大危险。同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神志意识是否清醒,查看腹部有无伤口、肿胀等异常,初步判断伤情。

若情况允许,可尝试快速建立简易静脉通路,优先选择上肢大静脉,像肘正中静脉,防止下腔静脉受压影响血液回流,保障后续液体输入。现场若有平衡盐溶液,如乳酸林格液,可优先用于液体复苏,维持患者体液平衡。对于严重失血患者,若现场有储存的红细胞悬液,在条件合适时也可输注,补充血容量,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2.院内急救

患者入院后,首要任务是抗休克治疗,需维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尿量30mL/h以上,以确保重要脏器血液灌注。同时,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减少纤溶亢进导致的出血。急诊手术指征明确:一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输血后血压仍难维持;二是CT显示脾脏破裂达级以上,如粉碎性破裂或血管蒂损伤。
手术方式分两种:脾切除术适用于严重破裂或合并多发伤者;保脾手术如缝合修补、部分切除,则适用于儿童或轻度损伤患者,但需严格评估。

3.术后管理

24-48 小时监测血压、心率及引流液,鲜红>200ml/h 需紧急处理。早期卧床再逐步活动,脾切除者 2 周内忌剧烈运动。镇痛需防肠麻痹。无菌换药,必要时接种疫苗。禁食后渐过渡饮食,监测血小板,长期随访防血栓等。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

高危人群防护:如肝硬化患者脾脏增大,轻微外伤即可破裂,需避免剧烈运动。

伤后观察期:即使初步检查无异常,也应留观24小时,复查CT排除延迟性破裂。

公众教育:驾驶员系安全带时避免压迫腹部,运动员佩戴护具减少撞击风险。

总之,创伤性脾破裂的救治是集急诊医学、创伤外科、重症医学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从现场急救的争分夺秒,到手术方案的精准制定,再到术后并发症的严密防控,每个环节都关乎患者预后。掌握这些关键知识,能在危急时刻为生命争取更多可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