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花园里,常能看到老人散步时走走停停,揉着小腿说 “腿凉、没劲”;家里长辈也可能念叨 “年纪大了,腿脚不中用了”。这些看似寻常的 “老毛病”,其实可能隐藏着危险 —— 下肢动脉闭塞。今天,我们就用通俗的语言讲讲这种病,让大家知道如何早发现、早应对。
一、腿凉走不动,不是 “老了就该这样”
生活中,很多老人有这样的经历:走路不到100米,小腿就酸胀、疼痛,必须停下来休息几分钟才能继续走,医学上叫 “间歇性跛行”。同时,双腿总是比身体其他部位凉,哪怕穿得很厚也不缓解。不少人觉得这是年龄增长的自然现象,甚至自嘲 “人老腿先老”。但事实上,健康的老人即便步态缓慢,也不会频繁出现疼痛难忍的情况。
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出现静息痛。这是下肢动脉闭塞加重的典型表现,当血管狭窄或堵塞严重,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下肢也因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而出现疼痛,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患者常常会因为剧烈的疼痛而无法入睡,需要将腿部垂放在床边,通过重力作用暂时增加腿部的血液灌注,才能稍微缓解疼痛。这一症状的出现,意味着下肢缺血已经比较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肢体溃疡、坏疽等严重后果。
下肢动脉闭塞的本质,是给双腿供血的动脉血管变窄或堵塞了。我们可以把动脉想象成给下肢 “送营养” 的水管,年轻时水管内壁光滑,水流通畅;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会沉积脂质斑块(类似水管生锈),逐渐导致管腔狭窄。当狭窄超过 50%,血流就会明显减少,下肢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便会出现发凉、疼痛、无力等症状。如果完全堵塞,下肢会因严重缺血面临坏死风险。
二、为什么老人容易被这种病 “盯上”?
年龄是不可避免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逐渐下降,内膜容易受损,脂质更易沉积形成斑块。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下肢动脉闭塞的患病率超过 20%,且年龄每增加10岁,风险翻倍。
其次,基础疾病是 “加速器”。高血压会像水流冲击水管一样,损伤动脉内膜;高血脂会让血液中的 “坏胆固醇” 沉积在血管壁;糖尿病则会直接破坏血管内皮和神经,三者叠加,会让血管堵塞的速度大大加快。临床上,80% 的患者合并至少一种基础病。
不良生活习惯也会 “推波助澜”。长期吸烟是明确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斑块形成;久坐不动、缺乏锻炼会导致血液循环变慢,加速血管老化;饮食中高油高盐,会升高血脂和血压,进一步加重血管负担。
三、在家就能做的 3 个简单自测法
第一个方法是摸 “足背动脉”。足背动脉在脚踝内侧上方,用手指轻轻按压能感受到搏动(类似脉搏)。家人可以帮老人对比两侧足背动脉的搏动强度:如果一侧明显变弱,甚至摸不到,而另一侧正常,可能是该侧血管狭窄;如果两侧都摸不到或很弱,要警惕更严重的堵塞。
第二个方法是测 “跛行距离”。记录老人出现疼痛时能走的距离:如果一开始能走1000米,逐渐缩短到100米,说明血管堵塞在加重;如果休息后疼痛缓解的时间变长,也提示病情进展。
第三个方法是对比双腿温度。用手背(敏感度更高)分别触摸两侧小腿和脚掌,感受温度差异。如果一侧明显比另一侧凉,可能是该侧血流减少,需进一步检查。
四、得了病,能怎么治?
对于早期患者(狭窄程度<50%),以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降脂药(如他汀类),稳定斑块、延缓狭窄;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需严格控制血压和血糖。同时,必须戒烟、坚持步行锻炼(每天 30 分钟,分次进行),通过规律运动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类似血管 “绕路” 供血)。
对于中度狭窄(50%-70%)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微创手术。比如 “球囊扩张术”,通过导管将球囊送到狭窄部位,充气扩张血管;如果血管弹性差,扩张后可能需要植入支架支撑血管壁,保持通畅。这类手术创伤小,术后 1-2 天就能下床。
对于严重堵塞(完全闭塞或多处狭窄)的患者,可能需要 “动脉搭桥术”。医生会取患者自身的静脉(如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在堵塞血管的两端搭建 “新通道”,让血液绕过堵塞部位。这种手术能有效改善供血,但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期较长。
结语
下肢动脉闭塞虽然隐蔽,但只要我们留意 “腿凉、间歇性跛行” 等信号,学会简单自测,及时就医,就能有效控制病情。作为家人,多关注长辈的身体变化,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让他们远离血管堵塞的风险,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