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2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扁桃体爱闹脾气 日常预防有门道 - 数字报刊系统 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的春季护眼指南 糖尿病足护理,日常细节别忽视 房颤患者的日常心跳管理 扁桃体爱闹脾气 日常预防有门道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扁桃体爱闹脾气 日常预防有门道

作者:忻城县人民医院 黄春红

很多家长困惑,为什么孩子的扁桃体总爱 “闹脾气”?其实,这与家长对扁桃体的认知不足和护理不当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从认识扁桃体开始,聊聊如何科学预防扁桃体炎。

一、认识扁桃体:身体的 “健康卫士”

扁桃体位于口咽部两侧,是咽淋巴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守护呼吸道和消化道的 “大门守卫”,能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抵御经口鼻入侵的病原体。儿童期免疫功能活跃,扁桃体的防御作用更突出,但儿童扁桃体淋巴组织增生活跃,呼吸道黏膜柔嫩、屏障功能尚未完善,鼻腔、鼻窦等邻近器官的炎症也可能蔓延至扁桃体,所以比成人更容易受病原体侵袭,出现炎症反应。

二、扁桃体 “闹脾气” 的常见表现:这些信号要警惕

扁桃体发炎有明显信号。急性扁桃体炎起病急,孩子会剧烈咽痛,吞咽时更痛,还可能高热(39-40℃)、畏寒、头痛,部分孩子会伴有下颌淋巴结肿大压痛,检查能看到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可能有脓性分泌物。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炎症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引起,孩子常感觉咽部不适、有异物感,受凉或劳累后容易复发,严重时会诱发风湿热、肾炎等并发症。区分两者也简单:急性起病急、症状重,病程较短;慢性则症状轻但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三、扁桃体发炎避开这些诱因

扁桃体发炎主要由病原体引起,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腺病毒、流感病毒是常见 “元凶”。孩子接触感染者的飞沫或污染物后,病原体可能侵入扁桃体。此外,受凉导致免疫力下降、睡眠不足使抵抗力减弱、偏食造成营养不均衡,都会降低扁桃体的防御能力。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二手烟环境,咽喉黏膜持续受刺激,也会增加发炎风险。同时,孩子有过敏体质时,频繁的过敏反应也可能间接诱发扁桃体炎症。

四、日常预防有妙招

预防扁桃体炎,要从多方面入手。先是卫生习惯,督促孩子用七步洗手法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尤其要注意,别用脏手摸口鼻,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用过的纸巾及时丢弃。其次要增强抵抗力,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 C 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西兰花)、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少吃辛辣刺激、油炸甜腻食物,保持口腔清洁,早晚用含氟牙膏仔细刷牙,饭后用温水或淡盐水漱口,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保证孩子每天 9-12 小时睡眠,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幼儿午睡时间建议 1-2 小时,学龄儿童尽量不熬夜。

根据年龄适当运动,比如1-3 岁幼儿可在家长陪同下多爬楼梯、玩皮球,4-6 岁儿童可骑平衡车、做亲子游戏,学龄儿童跳绳、打球等,循序渐进提升体质,运动后及时擦汗换衣,避免受凉。

改善生活环境也关键,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适宜湿度(50%-60%),干燥季节可在室内放一盆水辅助增湿;避免孩子接触二手烟和污染空气,雾霾天外出戴儿童专用防护口罩,回来后及时洗脸漱口。还要减少交叉感染,传染病高发期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身边有人感冒时做好隔离防护,玩具、餐具定期用沸水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五、出现不适怎么办:科学应对不慌张

孩子有轻微咽痛、低热时,可先家庭护理:多喝温凉开水保持咽喉湿润,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胃部负担;吃清淡流质食物如粥、汤等,避免过热过硬食物;体温低于 38.5℃时,用温水擦额头、腋窝物理降温,也可使用退热贴,注意不要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同时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症状变化,记录体温变化和进食情况。但如果持续高热超过 3 天、剧烈咽痛无法进食、呼吸困难或出现扁桃体周围脓肿,必须立即就医。就医后要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抗生素使用时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以免炎症转为慢性或产生耐药性,用药期间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过敏反应。

六、特别提醒:扁桃体切除那些事儿

不少家长觉得切除扁桃体后孩子免疫力会下降,这是误区。当扁桃体反复发炎(每年超7次,或连续两年每年超5次)、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影响生长发育、引发风湿热等并发症时,保留扁桃体反而有害,此时切除利大于弊。手术通常采用低温等离子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6小时可进冷流质食物。术后短期内孩子免疫力可能略有波动,但会逐渐恢复,家长不用过度担心,术后要做好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和刺激性食物,遵医嘱复查。

总之,扁桃体炎可防可控。家长只要掌握这些知识,做好日常护理,及时应对不适,就能让孩子的扁桃体发挥好 “健康卫士” 的作用,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