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2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麻疹传染快,接种疫苗别拖延 - 数字报刊系统 卵巢囊肿:女性健康的“隐形杀手” 高血压复诊护理的四大要点 麻疹传染快,接种疫苗别拖延 镇痛镇静护理,让疼痛不再难忍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麻疹传染快,接种疫苗别拖延

作者:融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韦定凯

在传染病防控领域,麻疹始终是需要高度警惕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它的传染性之强,常常让未免疫人群在不经意间暴露于风险之中。随着人口流动日益频繁,麻疹的传播风险也随之增加,而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手段。下面,我们就来了解麻疹的相关知识,以及为何接种疫苗刻不容缓。

一、麻疹的传染性有多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麻疹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会随着飞沫扩散到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有可能被感染。而且,麻疹病毒在空气中的存活能力较强,在患者离开后的一段时间内,空气中仍可能存在具有传染性的病毒,这使得麻疹的传播范围更容易扩大。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 6-21 天,平均为 10-14 天。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眼睛发红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而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在发热后的 3-4 天,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红色斑丘疹,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最后到达手掌和足底。出疹期间,患者的体温会持续升高,病情也相对较重。

麻疹不仅会导致患者身体不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喉炎、脑炎等。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来说,这些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据统计,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麻疹的病死率虽然不高,但由于其高传染性,每年仍会导致大量的病例和死亡发生。

二、为何麻疹传播如此迅速?

麻疹高传染性源于病毒特性和传播方式。其一,传染性极强,一个患者平均可传染 10-18 个未免疫者,远高于其他传染病。其二,传播途径简单,通过飞沫传播,无需密切接触,在学校、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极易扩散。

人群普遍易感,未接种疫苗或未患过麻疹者接触病毒易被感染。且患者在出现症状前 1-2 天就有传染性,直到出疹后 4 天左右,这使病毒在确诊前就可能传播,增加防控难度。

三、接种疫苗: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手段

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使用的麻疹疫苗是减毒活疫苗,接种后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获得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按照我国的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在 8 月龄时接种第一剂麻疹 - 风疹联合疫苗,18-24 月龄时接种第二剂麻疹 - 腮腺炎 - 风疹联合疫苗。完成两剂次接种后,绝大多数人都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有效预防麻疹的感染。

疫苗的保护效果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接种一剂麻疹疫苗的保护率约为 90%,接种两剂后保护率可达到 95% 以上。这意味着,只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就能够极大地降低感染麻疹的风险。对于已经接种过疫苗的人群,即使不幸感染麻疹,病情也通常较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明显降低。

四、哪些人需要接种麻疹疫苗?

除按规划接种的儿童,部分人群也需接种。未接种或接种史不详的成年人,尤其是医务工作者、教师、保育员、公交司机等在人群密集场所工作者,感染风险高,建议补种。

准备出国旅行,尤其是前往麻疹高发地区者,需检查接种情况,未接种或史不详者及时补种。妊娠期妇女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孕前未接种者,产后应及时补种,保护自身和家人健康。

五、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

接种前,受种者需如实告知医生健康状况,包括过敏史、是否患急性疾病、有无免疫缺陷等。有对疫苗成分过敏;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及发作期、发热;免疫功能严重低下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妊娠期妇女等情况,应暂缓或不能接种。

接种后,受种者在现场留观 30 分钟,观察不良反应。少数人可能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疼痛、发热、皮疹等轻微反应,1-2 天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出现高热不退、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反应,及时就医。

六、及时接种,共筑免疫屏障

预防麻疹是全社会责任。只有人群中足够比例的人有免疫力,形成牢固免疫屏障,才能阻止病毒传播。若部分人拖延或拒绝接种,免疫屏障出现漏洞,病毒可能蔓延,危害未接种者健康,导致疫情暴发。

近年来,因部分地区接种率不足,我国局部仍有麻疹病例,甚至小规模暴发。这提醒我们防控不能松懈,及时接种关键。家长按时带孩子接种,成年人关注自身情况主动补种。

总之,麻疹传染性强、危害大,接种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为了自身和他人健康,积极行动,及时接种,不拖延犹豫,共筑抵御麻疹的坚固防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