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全球有数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科学的日常健康管理,不仅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还能帮助乙肝患者控制病情发展,提升生活质量。掌握正确的健康习惯,对乙肝的防治与健康维护意义重大。
认识乙肝:了解疾病基础
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引发,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包括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指乙肝病毒阳性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传播则发生在与乙肝病毒感染者无防护的性行为中。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是做好预防的前提,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预防先行:筑牢健康防线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成年高危人群。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剂,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剂疫苗后,在第1个月和第6个月时注射第2剂和第3剂。
日常防护方面,要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个人用品;性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降低感染风险;乙肝病毒阳性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如孕期抗病毒治疗、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大程度降低新生儿感染几率。
定期检测:把握健康动态
定期检测是及时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和肝脏健康的关键。常见检测项目包括乙肝五项、肝功能、HBV - DNA 定量等。乙肝五项可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及感染状态;肝功能检测能反映肝脏的代谢、合成、解毒等功能;HBV - DNA 定量用于评估病毒复制水平。
健康人群建议每 1 - 2 年进行一次乙肝相关检测;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尚未需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患者,建议每半年检查肝功能、乙肝五项、HBV - DNA 定量和肝脏超声等;已启动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患者则应根据病情,遵医嘱每 3-6 个月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生活习惯:守护肝脏健康
饮食上,应遵循营养均衡原则,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和奶类,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需严格戒酒,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加速肝细胞损伤;同时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预防脂肪肝,减轻肝脏代谢压力。
作息规律至关重要,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让肝脏得到充分休息。运动方面,可选择散步、瑜伽、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坚持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增强体质的同时避免过度劳累。
情绪状态对肝脏健康影响显著。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加重病情。建议通过听音乐、阅读、与亲友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科学治疗与管理:规范控制病情
乙肝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治疗,按时按量服用抗病毒药物,不可擅自停药、换药或增减剂量。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病毒反弹,引发病情加重甚至肝衰竭。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肌肉酸痛、水肿、皮疹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中,患者需留意身体变化,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尿黄、眼黄、肝区疼痛等症状,应及时记录并就医。养成记录日常症状、饮食、作息和用药情况的习惯,便于复诊时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特殊场景应对:保障健康安全
家庭中若有乙肝患者,其他成员应及时接种疫苗。患者的洗漱用品、剃须刀等应与健康人分开。
当乙肝患者出现严重乏力、持续呕吐、黄疸加深等严重不适症状,或原有症状突然加重时,必须立即就医。就医途中保持冷静,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日常生活中,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遇到突发情况能进行初步处理,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总之,乙肝的防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将科学的健康习惯融入日常生活。无论是健康人群预防感染,还是乙肝患者控制病情,从预防接种、定期检测,到生活习惯养成、规范治疗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通过坚持正确的健康行为,我们能够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风险,延缓病情进展,为肝脏健康保驾护航。希望大家重视乙肝防治,用日常健康习惯筑起守护生命健康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