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成为威胁大众健康的一大慢性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水平是一场持久战,而餐后血糖监测则是这场战役中的关键环节。准确把握餐后血糖变化,能帮助糖友更好地调整饮食、运动和治疗方案,有效预防并发症。今天,就为大家详细介绍餐后血糖监测的“三时段”。
餐后血糖监测“三时段”详解
第一时段:餐后1小时
监测餐后1小时血糖,可反映胰岛素早期分泌情况与食物吸收速度。部分糖友因胰岛素分泌延迟,餐后1小时血糖易失控,通过该时段监测能早发现异常。例如初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或正常,但餐后1小时血糖明显升高。其正常参考值为6.7-9.4mmol/L,若超出此范围,可能是摄入过多白米饭、白面包、糖果等高糖、高碳水食物,这些食物分解吸收快,致使血糖迅速上升。
第二时段:餐后2小时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至关重要,它能全面评估整体血糖控制效果,还能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适用这一时段的监测。正常情况下,餐后2小时血糖应不超过7.8mmol/L。长期餐后2小时血糖偏高,会对血管、神经等造成损伤,大大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举个例子,如果一位糖友长期餐后2小时血糖维持在10mmol/L甚至更高,那他患并发症的几率会远高于血糖控制达标的患者。
第三时段:餐后3小时
此时监测主要是判断血糖是否恢复到餐前水平,排查血糖波动问题。对于血糖波动较大,或者怀疑降糖治疗过度的患者,这一监测尤为重要。正常情况下,餐后3小时血糖应基本接近餐前空腹血糖水平,一般在3.9 - 6.1mmol/L。若餐后3小时血糖仍未恢复正常,可能是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纤维摄入过少,导致食物消化吸收缓慢;也可能是降糖药物剂量不合适,需要调整。
如何正确进行餐后血糖监测
(一)监测前准备
1. 规律饮食:饮食要和平时保持一致,不要刻意改变食物种类和分量,比如平时习惯吃一碗米饭,监测日就不能只吃半碗。同时,要避免暴饮暴食以及摄入大量高糖、高脂肪食物,像油炸食品、蛋糕等。
2. 正常用药:正在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糖友,应按常规治疗方案用药,除非遵医嘱。如每日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监测当天勿擅自停药,以免影响血糖检测与治疗效果评估。
3. 准备血糖仪:确保血糖仪准确可靠,使用前检查血糖仪电量是否充足,试纸是否在有效期内,且与血糖仪型号匹配。
(二)监测过程要点
1. 规范采血:采血前用肥皂温水清洁手指并擦干。选手指侧面,此处痛感轻。采血时,采血针垂直皮肤快速刺入,待血液自然流出,勿过度挤压,防止组织液混入影响测量结果。
2. 操作血糖仪:将试纸插入血糖仪,按照仪器说明书的步骤操作。不同品牌血糖仪操作方法略有差异,要仔细阅读说明书。
3. 记录数值:每次测量后,要准确记录血糖值以及测量时间、饮食情况等信息。记录这些数据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血糖变化规律,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餐后血糖异常的应对方法
(一)血糖偏高
1. 调整饮食:减少精制谷物摄入,以燕麦、糙米等全谷物替代白米、白面延缓血糖上升。每餐蔬菜占餐盘一半以上,借膳食纤维控餐后血糖。同时控制脂肪摄入,少吃高脂食物,选橄榄油、鱼油等健康脂肪。
2. 增加运动:餐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可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也可搭配举重、俯卧撑等力量训练,增加肌肉对葡萄糖摄取,提高代谢,控制血糖。
3. 及时就医: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调整后,餐后血糖仍然持续偏高,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二)血糖偏低
1. 立即进食: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应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可选择葡萄糖片、糖果、果汁、含糖饮料等,一般吃15 - 20克含糖食物,15分钟后症状会逐渐缓解。
2. 再次监测:症状缓解后,要进一步监测血糖,确保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如果低血糖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出现低血糖,应及时就医。
3. 排查原因:就医时,向医生详细描述低血糖发生的时间、症状、当时的饮食和运动情况等,以便医生排查低血糖原因。
餐后血糖监测“三时段”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意义重大。糖友们要牢记这三个时段的监测要点,养成规律监测的好习惯,同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配合医生治疗,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