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江县宣威镇中心卫生院卡乌分院接受治疗5天后,长期被腹痛、腹胀困扰的潘大爷终于露出了笑容。经过系统治疗,他的腹痛症状基本消失,老伴的膝腰疼痛也得到了缓解,行动自如。“以前生病了觉得到镇上看病太远,只能硬扛。现在医院开到我们家门口了,对我们这些老人来说太方便了!”潘大爷激动地说。
潘大爷的经历正是麻江县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入村的生动注脚。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麻江县着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地理位置等因素后,全县选取了5个覆盖人口达5000人以上的村卫生室进行改建,建设乡镇卫生院分院,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村民家门口享健康服务
宣威镇中心卫生院卡乌分院是麻江县打造的5个医疗延伸服务点之一。它位于宣威镇政府东北部,距离镇中心卫生院12.5公里。近年来,尽管县乡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但由于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老年人和小孩留守在家,自行前往镇上看病仍面临诸多困难。
潘大爷和老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最初,他们到麻江县宣威镇中心卫生院就诊,得知需要住院治疗后,潘大爷犯了难:一方面,老伴腰腿痛行动不便需要照顾;另一方面,家里的家禽也需要照管,难以脱身。
卡乌分院的设立彻底解决了他们的难题。“家门口也能住院治疗,真的太好了!”潘大爷说。卡乌分院驻点医师根据初步诊断为潘大爷制定了治疗方案,同时中医医师也为其老伴进行了中医理疗。经过几天的治疗,两人病情明显好转,已于日前顺利出院。
家住谷硐镇乐埠村的周大姐也有类似的感慨。一周多前,她在地里除草时遭遇大雨,随后便感到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在谷硐镇中心卫生院乐埠分院治疗三天后,周大姐的症状明显改善。“以前看病要到镇上,十多公里路要坐半个多小时的车。早上坐车出门,下午回来只能搭摩托车或者走路,太难了,折腾不起。现在镇卫生院的分院开到了村里,镇里能看的病这里也能看,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大麻烦。”周大姐说。
“五脏俱全”的分院,让医疗服务触手可及
走进谷硐镇中心卫生院乐埠分院,全科诊室、中医诊室、病床、输液大厅、检查室一应俱全,医务人员正忙碌地为村民诊治。“以前我们看病靠“老三件”,没有B超、生化分析仪等检查设备,仅凭经验看病。现在好了,检查检验都有,血常规、心电图、B超等这些检查当天就能出结果。有了这些必要的保障,给我们看病提供了很大帮助。”村医王海军说。
今年72岁的张大娘对就近就医感触颇深。“我们家里过来分院虽然要步行一定的距离,但比起到镇卫生院近了太多,每天输完液回家也不耽误做事,关键也能住院报销,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实在了。”据统计,仅乐埠分院自2024年9月正式开诊以来,累计接诊群众17224人次,累计门诊16701人次,住院523人次,门诊人次较上一年度同期增加234.02个百分点。
宣威镇中心卫生院卡乌分院的建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分院配备了微波治疗仪、神灯、艾灸盒、针灸治疗仪、制氧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尿检仪等设备,药品种类也从80余种增加到400多种。此外,分院还开放了10张住院病床、2张推拿床和10余张输液椅,满足了村民的多样化就医需求,真正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了村民身边。
三级资源联动,实现“小病不出村”目标
硬件设施改善是前提,软实力提升才是关键。
“分院由乡镇卫生院管理,下派本院骨干医生长期驻点,同时通过医共体总院帮扶专家开展巡回医疗、教学指导、远程诊断等方式,全面优化资源布局,推进优质资源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麻江县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文霞说。
宣威镇中心卫生院卡乌分院自2024年11月开诊以来,为周边4个村寨8000多名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分院除原有的村医外,还配备了1名西医执业医师、1名中医医师和1名护士,组成了专业的医疗服务队伍。如今,分院不仅能开展住院报销,还能规范治疗呼吸道、消化道、部分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脑梗后遗症等病种也可就近得到系统性治疗和康复。
在谷硐镇中心卫生院乐埠分院,心电图、生化分析仪、B超、微波治疗仪、针灸治疗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尿检仪等检查已成为标配。镇卫生院从科室选派骨干医师驻点接诊,每三个月轮换一次。B超医师彭仕彬是6月派出的服务团队成员之一,他介绍,分院每天开展的B超频次不在少数,仅6月份就已经开展B超检查157人次,就近检查、就医为群众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麻江县谷硐镇中心卫生院分院建到了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