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肾内科病房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面色苍白、身体虚弱的肾病患者,因严重贫血需要通过输血来改善症状,维持生命体征。然而,输血对肾病患者来说并非简单的 “补充血液”,稍有不慎就可能对本就脆弱的肾脏造成更大损伤。因此,了解并掌握输血过程中肾功能保护要点,对肾病患者及其家属至关重要。
输血与肾病的关系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和内分泌器官,肾病患者的肾脏功能受损,往往会出现贫血症状。这主要是因为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影响了红细胞的生成;同时,肾脏功能障碍还会引发铁代谢紊乱,使铁的吸收和利用出现问题。这些患者,因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血红蛋白水平长期低于正常,严重影响日常活动,通过输血才能缓解症状 。而输血能够快速补充红细胞,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者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但输血也存在风险。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过敏反应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重肾脏负担;溶血反应则会使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堵塞肾小管,直接损害肾脏。此外,输血后还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比如有些患者输血后出现血钾异常,影响心脏和肾脏功能 。
输血前的准备
输血前,全面的检查评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患者需要进行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多项检查。肾功能检查能准确了解肾脏的现有状况,血常规可反映贫血程度和血液成分,凝血功能检查则有助于判断输血过程中是否存在出血风险。医生会根据这些检查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输血方案,包括输血的类型、剂量和速度等。
患者及家属要主动与医生充分沟通,如实告知既往输血反应、过敏史等重要病史信息。同时,也要详细了解本次输血的目的、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症状,做到心中有数。
在饮食和作息方面,输血前应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身体对输血的耐受性;保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此外,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以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迎接输血。例如可以在睡前喝杯温牛奶,帮助入眠 。
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输血过程中,患者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一旦出现发冷、发热、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异常症状,哪怕症状轻微,也要立即呼叫医护人员。这些症状可能是输血不良反应的早期表现,及时发现并处理,能有效降低对肾脏的损害。曾有患者在输血时仅出现轻微瘙痒,未及时告知,最后引发更严重的过敏反应 。
同时,患者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保持安静,避免随意移动输液部位,防止针头移位或脱落,影响输血进程。医护人员会定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等,这些监测数据有助于及时发现输血过程中的异常情况,患者应理解并配合相关操作。
输血后的肾功能保护
输血结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输血后的肾功能保护同样关键。在输血后的数小时至数天内,患者要特别留意自身症状变化,尤其是尿量和尿液颜色。如果发现尿量明显减少,或者尿液颜色加深、出现血尿等情况,需立即告知医生。定期复查肾功能也十分必要,一般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安排复查时间,通过复查能及时了解肾脏功能恢复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上,输血后应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牛奶、鱼肉等,有助于身体恢复;同时严格控制水分和盐分的摄入,减轻肾脏负担。比如可以使用限盐勺控制每日盐分摄入量 。生活中,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都可能影响肾脏功能的恢复。
此外,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情况开具一些保护肾功能、预防并发症的药物。患者务必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了解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且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随访,及时反馈身体状况,以便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
肾病患者输血时,肾功能保护贯穿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整个过程。只有将这些要点落实到位,肾病患者才能在输血治疗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好肾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希望广大肾病患者及其家属重视这些要点,与医护人员携手,共同守护肾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