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中,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及检查,为患者减轻痛苦、保障操作顺利进行。然而,麻醉安全不仅依赖于医生精湛的技术,科学的护理同样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是麻醉前的准备、麻醉中的配合,还是麻醉后的恢复,每一个环节的护理要点都与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息息相关。本文旨在向大众科普麻醉前后的护理要点,帮助患者及家属做好相关准备与护理,助力医疗过程顺利完成。
麻醉前护理要点
在接受麻醉前,患者需做好多方面准备。首先是健康信息准备,患者要如实向医生告知病史,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疾病,以及过往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正在服用的药物,如抗凝药、降糖药、降压药等,也需详细说明。隐瞒信息可能导致麻醉药物选择不当、剂量偏差,增加麻醉风险,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
饮食管理方面,不同类型麻醉对禁食禁水有明确要求。一般来说,全身麻醉术前 8 小时需禁食固体食物,术前 4 小时禁水;椎管内麻醉和局部麻醉的禁食时间可适当缩短,但仍需遵循医嘱。禁食禁水是为了防止术中呕吐、误吸,避免呕吐物进入气道引发窒息或肺部感染。
物品与身体准备也不容忽视。患者需准备好个人洗漱用品、换洗衣物等。术前应保持身体清洁,完成沐浴、更衣,但要避免着凉。同时,需去除所有金属饰品,如项链、耳环、手表等,以及假牙、隐形眼镜、美甲等,防止金属物品影响术中仪器使用,或在麻醉过程中造成意外伤害。
心理调适同样重要。面对麻醉和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情绪,这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进而干扰麻醉效果。患者可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麻醉流程和安全性,也可通过听舒缓音乐、与家人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平和心态。
麻醉中配合要点
进入手术室后,患者需全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操作。首先,按要求更换无菌手术衣,随后平稳躺至手术床,配合护士完成静脉通道建立。该通道不仅是术中给药、补液的重要途径,还可用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务必保持肢体稳定,避免穿刺部位移位。麻醉师操作前会进行信息二次核对,患者需清晰回应姓名、年龄、手术名称等内容,确保医疗安全。在摆放手术体位时,需严格遵循医护指导,保持固定姿势。错误的体位可能压迫神经血管,引发术后肢体麻木、功能障碍等问题。
进入麻醉阶段后,无论是诱导期逐渐失去意识,还是维持期保持麻醉状态,患者应尽量放松肌肉,避免不必要的肢体活动。若在意识清醒阶段出现呼吸困难、心慌等不适症状,需及时向医护人员示意,以便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麻醉后护理要点
术后苏醒期是关键阶段,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重点关注患者意识恢复程度,如是否能正常睁眼、回应呼唤;呼吸是否平稳,有无呼吸急促、费力或呼吸暂停现象;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是否稳定。一旦发现异常,如患者长时间未苏醒、面色发紫、呼吸异常等,需立即呼叫医护人员。
饮食恢复需循序渐进。全身麻醉患者在完全清醒、无恶心呕吐症状后,可先饮用少量温水,观察无不适后,逐步过渡到米汤、藕粉等流食,再根据恢复情况改为半流食、软食,直至正常饮食。椎管内麻醉和局部麻醉患者,饮食恢复时间相对较早,但同样需遵循从清淡易消化食物开始的原则,避免过早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
身体恢复与活动方面,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全身麻醉患者未完全清醒时,应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需去枕平卧 6 - 8 小时,预防头痛。待身体状况允许后,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度活动,如翻身、坐起、床边站立等,但要注意动作缓慢,避免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摔倒。
疼痛管理也是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术后疼痛较为常见,患者不必强忍。目前有多种镇痛方式,如静脉镇痛泵、口服镇痛药等。患者要正确使用镇痛药物,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若镇痛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结语
麻醉前后的护理要点贯穿整个医疗过程,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麻醉安全和术后康复。患者及家属应牢记这些要点,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积极配合、术后科学护理。如有任何疑问,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重视麻醉护理,不仅能减少麻醉风险,还能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为手术及检查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