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1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孤独症孩子眼里的世界啥模样 - 数字报刊系统 肝脏CT如何揪出肝硬化早期信号 造影剂:医学影像的“隐形助手” 血透导管居家护理的小技巧 孤独症孩子眼里的世界啥模样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孤独症孩子眼里的世界啥模样

作者: 重庆市开州区妇幼保健院 韩超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持续上升。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每 160名儿童中就有 1名孤独症患者。然而,由于对孤独症缺乏深入了解,大众往往难以理解孤独症孩子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孤独症孩子有着独特的感知与认知世界的方式,深入了解这些特点,不仅能帮助家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照护孩子,也有助于社会营造包容接纳的环境。本文将从感官体验、社交互动、思维模式等方面,揭秘孤独症孩子眼中的世界。

 

感官世界的特殊体验

 

孤独症孩子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方面,与普通孩子存在显著差异。视觉上,他们对光线、色彩和形状反应特殊,可能长时间凝视闪烁灯光、旋转物体或特定图案;面对强光或复杂视觉环境时,常因过度敏感而躲避,不愿直视他人眼睛。

 

听觉方面,部分孩子对尖锐警报声、餐具碰撞声等声音过度敏感,会出现哭闹、捂耳等强烈反应;也有孩子对声音反应迟钝,常忽略他人呼唤。这种听觉异常使其难以适应嘈杂环境,影响学习与交流。

 

此外,触觉敏感的孩子抗拒粗糙衣物,拒绝他人拥抱;味觉敏感导致严重挑食,仅接受特定食物;嗅觉敏感的孩子会因无法忍受某些气味,拒绝进入特定场所。这些感官异常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导致其行为常不被理解。

 

社交互动的认知障碍

 

在社交互动方面,孤独症孩子面临着诸多困难。他们在理解他人表情、肢体语言和语气时存在明显障碍,难以察觉他人的情绪变化,也无法准确解读社交信号。例如,面对他人的微笑或皱眉,可能无法理解背后的情绪含义;不明白挥手是打招呼,摆手是拒绝。这种对社交规则和意图理解的缺失,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频频受挫,难以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在表达自我上,孤独症孩子也存在局限。许多孩子语言发展迟缓,部分甚至到四五岁才开始说话;即便会说话,也常出现重复刻板语言,如反复说同一句话,或像 “鹦鹉学舌” 般重复他人话语。同时,他们的非语言沟通能力不足,很少用眼神与他人交流,也不擅长通过手势表达需求,导致无法顺畅地传递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孤独症孩子普遍对同伴互动缺乏主动兴趣。他们更倾向于独自玩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如反复排列玩具、玩某个特定物品数小时。这种社交疏离行为并非他们故意拒绝社交,而是受自身社交认知局限的影响,不知如何参与到集体活动中。

 

思维与行为模式的独特性

 

孤独症孩子有着强烈的秩序感和重复性。他们依赖固定的生活流程和环境,如每天必须按固定顺序刷牙、洗脸,上学路线不能改变,物品必须按特定方式摆放。一旦这些秩序被打破,就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哭闹、发脾气。而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重复性动作或语言,实则是他们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

 

同时,他们往往对某些特定事物表现出强烈且狭窄的兴趣,如对汽车型号、火车时刻表、地图等痴迷,能记住大量相关细节信息。虽然这种专注在某些方面可能发展为特长,但也限制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范围,使其难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领域,影响知识的全面获取和综合能力发展。

 

如何与孤独症孩子相处

 

家庭日常照护中,家长需首先以儿童兴趣为主导,激发主动参与,这需要我们观察并利用孩子的兴趣点,将教学嵌入游戏,提供选择权,强化内在动机提升孩子的自发性和参与度。其次是优化互动方式,提升社交注意力,例如与孩子坐在同一视线高度(如地垫上),保持一臂内的距离,确保孩子能清晰看到家长的表情和口型。避免并列而坐,减少眼神接触障碍。并且关闭电视、收起无关玩具,在安静空间互动。然后需要积极倾听与模仿,例如观察孩子的行为并描述其动作(如“你在搭高楼”),模仿孩子的玩法(如模仿敲鼓节奏),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从而增强对人的兴趣。最后将干预融入生活场景,利用洗澡、吃饭等碎片时间教学:例如穿衣时练习身体部位命名(“抬手”),用餐时练习递碗筷(“给妈妈勺子”)。每天多次短时互动比单次长时训练更有效。

 

在学校和社会层面,教育工作者应为孤独症孩子制定个性化课程,采用直观教学方式,给予更多耐心和引导;组织小组互助学习,鼓励普通孩子与孤独症孩子互动交流。社会各界应尊重孤独症孩子的差异,公共设施设计考虑他们的特殊需求,如设置安静房间供其缓解情绪,提供无障碍服务等,共同营造包容友好的环境。

 

结语

 

孤独症孩子眼中的世界,充满了独特的感知与认知体验。他们不是故意 “与众不同”,而是受疾病影响,以自己的方式感受和应对世界。理解这些特点,是给予他们帮助的前提。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人认识孤独症,从家庭到社会,给予孤独症孩子更多的包容、耐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