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手段,而血透导管作为透析治疗的 “生命线”,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透析效果与患者健康。许多患者在医院接受透析治疗后,需在家中对血透导管进行护理。然而,导管感染、脱落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治疗进程,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掌握科学的居家护理方法,是保障血透导管正常使用、降低风险的关键。接下来,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血透导管居家护理的实用技巧。
认识血透导管:居家护理的重要性
血透导管分为临时导管和长期导管。临时导管多用于紧急透析或短期透析需求,通常放置在颈内静脉、股静脉等部位;长期导管则适用于需要长期透析的患者,一般植入皮下并通过隧道引至皮肤表面再置入颈内静脉。导管的作用是建立稳定的血管通路,确保血液能够顺利引出体外进行透析,并重新回输至体内。
一旦导管发生感染,可能导致菌血症、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影响透析效果,甚至危及生命。而导管脱落不仅会中断透析治疗,还可能引发大出血。做好居家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这些风险,延长导管使用寿命,保障透析治疗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预防感染:从日常清洁到细节防护
预防感染需从多方面入手。在导管局部清洁方面,应严格遵循指南规范、医护人员指导的换药,一般导管口使用纱布覆盖应每天换药一次,使用透明敷贴覆盖导管口应每周换药 1 - 2 次,贴膜卷边、污染随时更换。换药时,首选有效含氯量≥2g/L的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消毒液。以导管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消毒范围直径至少 15 厘米,消毒至少 3 遍。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或透明敷贴并用胶布固定。清洁消毒用品要选择正规医用含氯量≥2g/L的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消毒液、无菌纱布、透明敷贴和医用胶布,避免使用过期或不合格产品。
日常防护中,要避免导管接触水,尤其是洗澡、游泳时。洗澡前,可用保鲜膜包裹导管及周围皮肤,上下边缘用胶布密封,防止进水;洗澡后,及时检查导管周围是否潮湿,若有需重新消毒换药。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出汗较多时,及时用干净毛巾轻轻擦干并换药。
个人卫生习惯同样重要。接触导管前后必须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时间不少于60 秒。避免用手直接触摸导管接口,如需操作,应先进行手部消毒或戴无菌手套。
防止脱落:日常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日常活动中保护血透导管,需从多方面注意。穿衣时选择宽松柔软、领口大的衣物,避免紧身和套头款式,防止摩擦、勾住导管。睡眠时采用平卧位或非导管侧卧位,避免压迫导管侧肢体,并用固定带将导管固定在胸前皮肤上,防止翻身时拉扯。
进行家务劳动时,避免过度伸展、扭转身体,不提拉重物;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舒缓项目,远离剧烈及易碰撞导管的活动;乘坐交通工具时,注意避免颠簸、挤压导管。使用专用固定带或低敏胶布,以蝶形、螺旋形方式固定导管,每天至少检查 2 次固定情况,发现松动、脱落或移位,立即重新固定并及时就医。
观察与应急处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居家期间,需每日仔细观察血透导管及周围皮肤。查看是否存在皮肤红肿、疼痛、渗液渗血,以及导管破损、松动、断裂、涤纶扣脱出等异常。若皮肤发红面积增大、疼痛加重,或接口出现脓性分泌物,可能已发生感染;导管松动、脱出需立即处理并就医。
一旦导管脱落,马上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按压穿刺点至少 15 分钟止血,并尽快就医。出现发热、寒战等疑似感染症状,及时测体温记录,联系医护咨询。若发生导管完全脱落、大量出血、高热不退等严重情况,必须立即前往医院;轻微不适可先联系医护评估处理。
与医护团队配合:定期维护与沟通
定期复查是保障导管安全的重要环节。临时导管一般使用不超过 4 周,到期后需根据医生建议更换或拔除;长期导管每 3 - 6 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评估导管功能和周围皮肤状况。复查项目包括导管外观检查、超声检查血管通路情况等,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处理。
保持与医护团队的良好沟通也至关重要。可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医护人员保持联系,遇到任何居家护理问题或疑问,及时咨询。同时,按照医护人员指导进行导管维护,定期到医院进行导管维护和相关检查,确保导管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结语
血透导管的居家护理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通过了解导管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感染、防止脱落等日常护理,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并与医护团队密切配合,能够有效降低导管风险,保障透析治疗顺利进行。希望每位患者都能重视导管居家护理,守护好这条 “生命线”,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