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作为儿童常见的急腹症,手术是根治的有效方式。术后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宝宝的康复速度与健康状况,家长需全面掌握科学护理方法,从伤口管理、饮食调整到心理关怀等多方面入手,为宝宝的康复保驾护航。
术后即刻护理要点
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会将宝宝转入麻醉恢复室进行密切观察。这一阶段家长需耐心等待,待宝宝苏醒病情稳定后将会转回病房。
麻醉苏醒观察:医护人员会评估宝宝的意识恢复情况,观察是否存在恶心、呕吐等麻醉后反应。约15%的儿童可能出现术后恶心呕吐,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相应药物处理。
伤口检查:护理人员会定期查看手术切口敷料,确认无异常出血或渗液。腹腔镜手术通常有1-3个小切口,开放式手术则有一个较大切口。
疼痛评估:采用适合儿童的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FLACC)或数字评分量表,确保疼痛得到有效控制。研究表明,良好的术后镇痛能促进恢复并减少并发症。
术后24小时关键期护理
当宝宝返回病房后,护理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活动指导:麻醉完全清醒后可开始床上轻微活动,如四肢屈伸;术后6-8小时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尝试坐起;12-24小时内可逐渐下床站立,初期需家长或护士扶持;早期活动能预防肺部并发症和下肢静脉血栓,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饮食管理:术后1-2天内宝宝通常需要禁食,若无腹胀、呕吐可适量的清流食,如白开水、糖水等。然后逐渐过渡到流食,如米汤、藕粉、果汁等。接着可以吃些半流食,如稀饭、软烂的面条。但应避免牛奶、豆奶等易引起胀气的食品。
术后导管护理与疼痛管理: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输液管路、导尿管、引流管等各类导管,保持输液通畅,检查穿刺部位,妥善固定导尿管并记录排尿情况(一般术后 24 小时可评估拔除),确保引流管固定牢固并记录引流液特征。疼痛管理采用阶梯式方案,从基础镇痛起步,必要时升级处理,坚持预防性镇痛理念,通过定时评估、规律给药,配合安抚技巧、游戏互动等非药物方法多维度缓解不适,护理团队持续监测效果并调整措施。
术后2-3天恢复期护理
术后2-3天恢复期护理需重点观察并发症并促进功能恢复:
体温监测:每日4次测体温,术后前3天低热(<38℃)属正常,超 38.5℃或持续升高需警惕感染。
切口护理: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术后2-3 天首次换药,腹腔镜切口用医用胶粘合无需拆线,开放式切口7-10天拆线,观察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
肠道功能:术后24-48小时应恢复肠鸣音,鼓励多下床活动促进排气,通常 2-3天排便,腹胀明显时可用开塞露辅助。
活动管理:术后第2天可在病房短距离行走,第3天延长活动时间,避免剧烈运动,活动时保护切口防牵拉。
并发症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术后需密切监测宝宝的身体状况,早期发现并干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肠粘连监测。若宝宝出现阵发性腹痛、腹胀伴呕吐,可能提示肠粘连。此时应禁食禁水,并立即就医行腹部X线检查。
腹腔感染预警。术后持续发热>3天、白细胞计数>15×10?/L或C反应蛋白>50mg/L,需警惕腹腔脓肿。建议每日测量体温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切口疝防范。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观察切口处有无隆起或包块。若发现异常,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
心理支持:缓解焦虑促康复
术后宝宝易因疼痛和陌生环境焦虑,心理支持对康复十分关键。术后48小时内疼痛严重时,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用止痛药;还可通过讲故事、播动画转移注意力,减少哭闹牵拉伤口。家长要保持冷静,用简单语言解释手术原因,鼓励宝宝玩搭积木、涂色等轻度游戏。同时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日10-12小时睡眠,组织家人轮流陪伴,减少宝宝孤独感。
复查与随访:确保长期健康
复查时间节点。术后1周,拆线并评估伤口愈合情况。术后1个月,复查血常规、腹部超声,排查肠粘连。术后3个月,进行全面体检,评估生长发育指标。
长期健康管理。培养定时排便习惯,预防便秘。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减少呼吸道感染诱发阑尾炎的风险。若宝宝出现反复腹痛,需警惕残株炎或克罗恩病,及时行肠镜检查。
总之,阑尾炎术后护理需兼顾科学性与人文关怀。家长需严格遵循医嘱,同时关注宝宝的身心需求。通过规范护理,多数宝宝可在2-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若出现任何异常,切勿自行处理,应及时就医。愿每位宝宝都能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