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儿童,约3%-4%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至少一次热性惊厥。例如,有些孩子在感冒发烧的第一天,体温快速上升时突然发生惊厥。面对孩子突然抽搐、意识不清的情况,许多家长往往手足无措,甚至因错误急救方式加重孩子风险。掌握科学的急救处理方法,不仅能降低惊厥对孩子的伤害,还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本文将围绕儿童热性惊厥,为家长提供实用的急救处理指导与预防建议。
认识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是儿童在发热过程中(体温≥38℃),因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的短暂性抽搐发作。该病症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尤其是18-22个月龄幼儿,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通常在发热初期(24 小时内)出现,最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发热,少数由肺炎、中耳炎等感染导致。
惊厥发作时,孩子会出现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抖动,严重者可能伴有口唇青紫、意识丧失,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多数热性惊厥属于单纯性发作,预后良好;少数为复杂性热性惊厥,复发风险较高,需引起家长重视。比如,复杂性热性惊厥可能表现为发作时间超过15分钟,或24 小时内多次发作,发作形式不对称等。
惊厥发作时的正确处理
当孩子出现热性惊厥,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切勿惊慌。迅速将孩子转移到平坦、安全的地方,远离桌椅、暖瓶等危险物品,避免跌落或碰撞受伤。比如,若孩子在餐桌上惊厥,要小心将其抱到地板上,清理周围杂物。
随后,将孩子摆放为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侧卧位时,可让孩子左侧身体贴地,头稍后仰,右臂自然上举;若采用头偏向一侧的姿势,需注意轻轻转动孩子头部,确保口腔分泌物能顺利流出,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导致窒息。
急救过程中,切忌强行按压孩子肢体,以免造成骨折或脱臼;也不要用筷子、勺子撬开孩子嘴巴,更不能往嘴里喂水、喂食,这些行为不仅无效,还可能引发窒息或误吸。若现场有其他人员在场,可借助手机拍摄发作全程。拍摄时需着重记录发作的起始与结束时间、具体抽搐的身体部位以及发作时伴随的症状,这些详细信息对医生的诊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惊厥结束后处理措施
惊厥停止后,继续观察孩子的呼吸、面色、意识状态。若孩子呼吸平稳,面色逐渐恢复正常,可让其在原地休息片刻;若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抽搐停止后意识仍未恢复等情况,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一般而言,首次发生热性惊厥,或惊厥持续超过5分钟,或24小时内反复发作,以及惊厥结束后孩子精神萎靡、频繁呕吐、头痛剧烈,都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就医时,带上孩子近期的病历、检查报告,向医生详细描述发热时间、体温变化、惊厥表现及持续时间等信息。此外,若孩子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史,即便惊厥表现轻微,也建议及时就医评估。
日常预防与健康管理
预防热性惊厥,关键在于科学退烧。当孩子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体温未达38.5℃时,采用温水擦浴(水温32-34℃),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帮助散热。除了药物和物理降温,还可以适当减少孩子衣物,避免过度包裹,促进散热。
日常饮食中,保证孩子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果;每天安排适量户外活动,如散步、踢球,增强孩子免疫力。同时,学会正确监测体温,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时,确保孩子腋窝干燥,测量时间5-10分钟,及时掌握体温变化。另外,季节交替时注意根据气温为孩子增减衣物,减少感冒发烧的机率。
消除误区与缓解焦虑
许多家长认为热性惊厥会烧坏脑子或导致癫痫,事实上,绝大多数热性惊厥不会对大脑造成损伤,也不会发展为癫痫。此外,“捂汗退烧” 也是常见误区,过度捂汗可能导致孩子体温进一步升高,甚至引发惊厥。
面对孩子惊厥,家长产生焦虑情绪十分正常。平时可通过参加科普讲座、阅读权威科普资料等方式,了解热性惊厥知识,增强应对信心;也可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缓解心理压力。当孩子出现热性惊厥时,保持冷静、正确应对,及时送医,相信在家长与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一定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