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1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感染性腹泻的科学防治方法 - 数字报刊系统 手脚皮肤干裂,中医有话说 泌尿系结石的相关知识 感染性腹泻的科学防治方法 放射检查:为女性筑起“隐形防护墙”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染性腹泻的科学防治方法

作者:来宾市象州县妇幼保健院 莫春梅

在日常生活中,肠道不适是常见的健康困扰,其中感染性腹泻尤为普遍。这种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发的肠道传染病,不仅带来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还可能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其发病率显著升高。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对守护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感染性腹泻的医学定义与特征

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入侵肠道引发的一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体侵入肠道后,会破坏肠道正常生理环境,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这类疾病不具有年龄特异性,人群普遍易感,其中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及慢性疾病患者因自身抵抗力较弱,感染风险更高。

感染性腹泻的传播途径

感染性腹泻作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多样且复杂,对公众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以下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一)粪 - 口传播

水源传播:水源污染是重要传播途径。在卫生设施不完善、水质处理不规范的地区,生活污水、医疗废水若未经有效处理排入水源,会使饮用水携带病原体。如霍乱弧菌可通过污染水源传播,饮用受污染的水后,病原体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食物传播:食物在种植、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各环节,均可能被病原体污染。例如,沙门氏菌常污染肉类、蛋类,未煮熟的肉类可能携带寄生虫或细菌;未严格杀菌的蛋类、奶制品易受污染;蔬菜水果在种植、采摘、运输中沾染病原体且未洗净食用,都可能导致感染。

(二)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排泄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桌椅、玩具等)后,再用手接触口腔,可导致感染。在幼儿园、学校等场所,儿童因卫生习惯尚未养成,易通过接触传播感染轮状病毒引发腹泻。

(三)空气传播

部分病毒如诺如病毒,在患者呕吐或腹泻时会产生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在学校教室、养老院、游轮等封闭且人员密集场所,气溶胶可在空气中传播,导致感染性腹泻暴发流行。

(四)媒介昆虫传播

苍蝇、蟑螂等昆虫可携带病原体,接触污染食物和餐具后,病原体随之传播给人类。夏季苍蝇活动频繁,暴露的食物易被污染,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措施

1.强化个人卫生习惯:手部是接触病原体的 “高危区”,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正确洗手可降低约 30% 的腹泻风险。饭前便后、接触动物或腹泻患者后,需用流动水配合洗手液或肥皂,按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家中若有患者,其呕吐物、餐具等需严格消毒,阻断病菌传播。

2.严格把控饮食卫生:“病从口入” 是感染性腹泻的重要诱因。避免生食未洗净的蔬果、饮用生水,不吃变质过期食品;熟食应现做现吃,冰箱冷藏的隔夜饭菜需彻底加热。生肉、熟食要分开存放和处理,避免交叉污染。夏秋高发期,尽量减少在卫生条件不明的场所就餐。

3.优化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每周至少对卫生间、厨房等易滋生细菌的区域清洁1次以上。定期检查家中水箱、花盆托盘等积水处,及时清理避免蚊虫滋生。关注饮用水安全,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水源,必要时加装滤水设备。

4.增强机体免疫力:规律运动与均衡饮食是天然 “防护盾”。建议每天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游泳等,同时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新鲜蔬果,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提升身体抵抗力。

感染性腹泻的应对策略

感染性腹泻期间,充足的睡眠与休息是身体恢复的基础。饮食上无需禁食,建议选择米粥、面汤等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及时补充含钾、钠等电解质的汤羹、淡盐水,有效预防脱水。由于牛奶及乳制品可能加重腹泻,需暂时避免食用,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出现感染性腹泻症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原体类型与病情,指导使用抗感染药物针对性杀灭病菌,配合止泻药物缓解症状,同时使用调节肠道菌群药物,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切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防治特别注意事项

合理使用抗生素:感染性腹泻病因多样,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滥用抗生素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加重病情,因此用药需遵医嘱。

注重腹部保暖:腹泻时腹部易出现寒冷、不适,可使用热水袋或暖宝宝热敷,缓解症状。

保持良好心态:感染性腹泻通过及时就医、正确治疗及科学护理,通常可较快康复。保持乐观心态,对病情恢复同样重要。

总之,感染性腹泻虽常见,但只要掌握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肠道健康,远离感染性腹泻的困扰,享受健康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