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1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房颤患者的用药注意事项 - 数字报刊系统 ICL手术:近视矫正的“黑科技” 慢阻肺患者社区管理的新模式 中西医协同发力精准保胎 房颤患者的用药注意事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房颤患者的用药注意事项

作者:北海市人民医院 包强

在我国,房颤(心房颤动)发病率逐年上升,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表现为心房失去正常节律,取而代之的是快速且不规则的颤动。这种异常跳动不仅会引发心悸、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还会显著增加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因此,规范用药成为房颤患者控制病情、降低风险的关键,但许多患者因忽视用药细节而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房颤用药的注意事项。

房颤与药物治疗的关系

正常心脏的跳动依靠有序的电信号传导,而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电活动紊乱,导致心房每分钟颤动可达350-600次。这种无序跳动会使心脏泵血效率下降30% 以上,同时心房内血液瘀滞,形成血栓风险大幅增加。药物治疗在房颤管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主要目标是控制心室率、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预防血栓形成。其中,抗凝药物可降低血栓风险,控制心率和转复心律的药物则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可以说,科学用药是房颤患者维持正常生活、预防并发症的 “生命线”。尤其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多维度的药物协同治疗更是必不可少。

常用药物类型及注意事项

(一)抗凝药物

抗凝是房颤治疗的重中之重,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发挥作用,但受饮食和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大。患者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其控制在 2.0 - 3.0 之间。日常饮食中,富含维生素 K 的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会削弱华法林药效,应保持摄入量相对稳定。同时,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常见非甾体抗炎药,与华法林联用时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谨慎使用。

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但需严格固定服药时间,以维持稳定血药浓度。若漏服,需根据距离下次服药时间决定处理方式:距离下次服药>12 小时,可补服;<12 小时则跳过,避免重复用药增加出血风险。此外,新型口服抗凝药经肾脏排泄比例较高,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需调整剂量,并定期复查肾功能。

(二)控制心率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和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是控制心室率的常用药物。患者可使用电子血压计或手动计数脉搏的方式,每天晨起、静息时监测心率,目标值控制在60-80次/分钟。这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若出现头晕、黑矇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调整剂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始用药或调整剂量后的1-2周内,患者更应加强自我监测,警惕药物剂量与身体适应性之间的潜在矛盾。

(三)转复心律药物

胺碘酮、普罗帕酮等转复心律药物适用于新发房颤或症状明显的患者。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副作用,甚至导致心律失常加重。因此,服药后需定期复查心电图、甲状腺功能等指标,确保治疗安全有效。对于长期使用胺碘酮的患者,还需关注肺毒性风险,若出现干咳、气短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肺部 CT 检查。

用药常见误区与禁忌

许多患者认为症状缓解即可自行停药或减药,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突然停药会使房颤复发风险激增,血栓再次形成可能引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此外,房颤药物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如降压药氨氯地平、降糖药二甲双胍)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同时,应避免与葡萄柚、人参等食物、保健品同服,因其可能干扰药物代谢,引发风险。例如,葡萄柚中的呋喃香豆素会抑制肝脏中 CYP3A4 酶的活性,使经该酶代谢的药物(如部分钙通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血药浓度升高,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安全用药实用建议

为确保用药依从性,患者可使用分药盒或手机闹钟提醒服药,建立服药记录表格,注明每日服药时间、剂量及身体反应。出现轻微不适(如轻度胃肠道反应)时,可先观察1-2天,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立即就医。严重不良反应(如牙龈出血不止、黑便)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处理。

此外,建议每1-3个月复查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指标,并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根据病情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患者还可加入房颤患者交流群,分享用药经验,但切勿盲目听从他人建议调整治疗方案,一切用药决策必须以医生指导为准。

总结

房颤虽无法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用药和科学管理,患者完全可以像健康人一样生活。记住,每一粒按时服用的药物,都是对生命健康的守护。若您在用药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及时咨询医生,切勿擅自改变治疗方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