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1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ICL手术:近视矫正的“黑科技” - 数字报刊系统 ICL手术:近视矫正的“黑科技” 慢阻肺患者社区管理的新模式 中西医协同发力精准保胎 房颤患者的用药注意事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ICL手术:近视矫正的“黑科技”

作者:崇左爱尔眼科医院 孙好良

ICL手术是什么?

ICL手术,全称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其原理是在眼球内部的虹膜与自然晶状体之间,植入一枚特殊的、带有屈光度的人工晶体,宛如给眼睛戴上一副无需取出的“隐形眼镜”,以此实现视力矫正。

这一手术与常见的激光类近视手术存在本质差异。激光手术通过切削角膜组织来改变角膜曲率,属于“减法手术”;而ICL手术不切削角膜,是一种“加法手术”,它能保留角膜的完整性,避免对角膜造成损伤,这让那些角膜较薄、不适合进行激光手术的近视患者看到了摘掉眼镜的希望。

哪些人适合做ICL手术?

(一)基础条件筛选

1.年龄门槛:18-50 岁(青少年屈光不稳定,老年人需警惕晶状体老化)

2.度数范围:近视≤1800 度,散光≤600 度(超高度近视首选)

3.角膜内皮健康:细胞密度>2000 个 /mm?(维持角膜代谢功能)

4.屈光稳定:近两年度数变化<50 度(排除进展性近视)

(二)禁忌人群警示

*眼部疾病:圆锥角膜、活动性炎症、青光眼、白内障等

*全身疾病:未控制的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

*心理因素:对手术风险认知不足或存在严重焦虑、抑郁

*其他:重度干眼症、甲亢性突眼未稳定、无法配合检查者

ICL手术效果揭秘

1.矫正范围优势显著

ICL手术可矫正50-1800度的近视以及600度以下的散光,能让众多中高度近视和散光患者重获清晰视力。

2.视觉质量提升卓越

ICL晶体采用特殊的Collamer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成像更接近视网膜,术后患者能获得清晰、自然的视觉体验。与佩戴框架眼镜相比,ICL手术消除了镜片周边的像差、变形等问题,视觉更加真实;和隐形眼镜相比,避免了佩戴隐形眼镜可能带来的眼部干涩、缺氧等不适。许多患者术后反馈,夜间视力明显提高,看物体的立体感和色彩辨识度增强,在夜间驾驶、观看电影等场景中,视觉感受更加舒适和清晰。

3.可逆性保障安全

ICL手术的可逆性是其一大亮点。如果患者在术后出现视力变化,如度数增长,或者因其他眼部疾病需要取出晶体,手术医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手术操作将ICL晶体取出,眼睛恢复到原来的结构。这一特性在近视矫正手术中极为难得,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保障。目前,全球范围内因各种原因取出ICL晶体的案例中,95%以上的患者眼睛恢复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这充分证明了ICL手术可逆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术后恢复速度较快

多数患者在术后24-48小时内视力就有明显提升,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

存在一定手术风险

任何手术都并非完美无缺,ICL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

1.感染、眼内炎:手术可能引发感染、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但发生概率极低,大约在0.1%-0.5%之间。通过严格的术前检查、规范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2.眼压升高:约有1%-3%的患者在术后会出现眼压升高的情况,这通常与晶体植入后房水流通变化有关,多数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或调整晶体位置等方法,眼压可恢复正常。

3.白内障:术后还有一定概率出现白内障,发生率约为0.5%-2%,这与手术操作、患者自身晶状体状况等因素有关。

尽管这些风险发生概率相对较低,但患者在决定手术前,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风险和应对措施,做好心理准备,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术后复查至关重要

术后复查是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问题、保障视力稳定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等时间节点都需要复查,之后每年也应进行一次复查。每次复查能及时了解视力恢复情况、眼部有无并发症、晶体位置是否正常等。若在外地工作或求学,还需考虑医院是否支持异地复查,为患者提供了便利。

结语

ICL手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近视矫正“加法手术”,凭借不切削角膜、矫正范围广、视觉质量高、可逆性强及恢复快等显著优势,为众多近视患者带来了清晰视界的新选择。然而,手术的安全与效果,依赖于严格筛选适宜人群、规避禁忌症,以及患者对潜在风险的充分认知与配合。只有在全面了解手术原理、适用条件、效果优势和风险的基础上,与医生充分沟通并做好围手术期的准备,才能让ICL手术真正成为安全、有效的摘镜选择,帮助近视患者,特别是高度近视的患者拥有无镜清晰的视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