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1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水塘里的乡愁 - 数字报刊系统 点亮生命的微光 山清水秀 夏之章 水塘里的乡愁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塘里的乡愁

   老家塘党村,是贵州南端大山深处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山是它的特产,更是它的硬伤,然而,在那群山之间却镶嵌着一片水塘,波光粼粼,清清亮亮。

   小时候,家境贫寒,作为长子的我早早就跟父母分担家里的农活。才三年级的我,每天或跟在一群牛后面漫山遍野地跑着,或放学后到山上砍一捆柴回家,或每天早早割一挑草才去上学……水塘是儿时唯一的乐园。稍有点时间我就和伙伴们泡在水塘里,洗澡、摸鱼、打水仗,欢快的笑声激起着朵朵浪花。大人们则在水塘里面洗衣、洗菜、抽水、洗农具。那些被毒辣阳光烤得浑身难耐的水牛看见了水塘,远远就一路狂奔,一头扎进水塘里,肆意地翻滚着,欢叫着,快乐着。

   关于这水塘的故事,最精彩的莫过于小时候每年的端节捕鱼活动。

   水族端节(水语称为“借端”),鱼包韭菜是祭祖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端节前几天,大人们就开始给水塘放水,放到齐腰深时就组织捕鱼了。

   捕鱼那天,全寨男女老少都扛着抄网把水塘围得水泄不通;每家先安排一个大人组成捕鱼队伍先把大鱼捕起来,这些鱼要统一按年初凑钱多少分给大家的,每捕到一条大鱼就高高举起,岸边的人就欢呼起来。没多久,欢呼声、尖叫声、呐喊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等大鱼捕得差不多了,村主任一声令下,岸边的男女老少像千军万马一样往水塘里冲,霎时,整个水塘成了沸腾的海洋,沸腾的世界。这时,山和水都跟着快乐起来,欢跳起来,荡漾起来。

   在忽明忽暗的柴火堆旁,父亲曾跟我述说起塘党村的来历——我们的祖先原来住在村寨背后的山谷里,那里山高谷深,他们很少出山,但他们发现,饲养的马儿每天晚上都会“失踪”。这可奇了怪了!于是,祖先们一路尾随马蹄印,意外发现马每天都到这片水塘边吃草。众人环视四周,只见背后几座山,连绵不绝,气势雄浑,左右两侧,群山相拥,如座椅把手,威武中带着灵秀,肃穆里含着俊美,而水塘就在大山之间,面积约100多亩,蜿蜒灵动,山水交融。水塘里面常年长着一种叫“党菜”的水草,青青绿绿。大家一致认为这里是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决定整寨迁入。因那清亮的水塘和党菜,为之取名“塘党”。

   从那时起,那片水塘成了我们塘党人的名片,也成了我们塘党人的骄傲。而保护、绿化和美化水塘成了一代代塘党人的共同心愿。

   我初中就读的学校是二十里外的镇上中学。周末往返都路过一片白桦林,树型高大,郁郁葱葱,我们觉得栽在水塘边一定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于是周末,我们就把白桦树苗带回来栽在水塘四周,大约种了几十株。那些日子,周末回家最重要的事就是给白桦树苗施肥、松土、浇水。白桦树则快乐地生长着,春天抽枝发芽,夏天纵情发绿,秋天欢快染色,冬天养精蓄锐,四季轮换,抽枝拔节。

   后来,我外出读书,参加工作,经营着自己的小天地,距离家乡越来越远,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但对水塘的思念和牵挂愈加强烈,愈加浓厚。

   每次回到故乡,除了看我那老屋,看老屋后面那些挺拔的群山,还必须到水塘边走一走,回忆童年的趣事,凝视那溅起的浪花,重温那温馨的画面,聆听那银铃般的笑声。而家乡,注定成了我走不出的牵挂。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