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6月0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从助产士视角看侧切与撕裂 - 数字报刊系统 孤独症患者康复,耐心与理解是关键 输血和献血,你了解多少?  如何用中药疏肝预防心律失常 从助产士视角看侧切与撕裂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助产士视角看侧切与撕裂

作者:阆中市人民医院 敬春梅


在迎接新生命的过程中,顺产是许多产妇的首选分娩方式。然而,顺产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侧切与撕裂问题,却让不少准妈妈感到担忧和困惑。侧切与撕裂究竟是什么?它们对产妇有何影响?如何正确应对?今天,让我们跟随助产士的视角,揭开真相,帮助准妈妈们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什么是侧切和撕裂?

(一)侧切:医学干预的选择

会阴侧切,简称侧切,是指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当胎儿娩出受阻、产妇会阴条件不佳(如会阴过紧、缺乏弹性)或需缩短第二产程(胎儿出现宫内窘迫等紧急情况)时,医生使用剪刀或手术刀在产妇会阴部位做一个斜形切口。侧切的目的是扩大阴道口,减少胎儿娩出的阻力,降低会阴严重撕裂的风险,同时保护产妇盆底肌肉和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 ,并缩短分娩时间,保障母婴安全。常见的侧切角度和长度会根据产妇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切口长度在4 - 5厘米左右。

 

(二)撕裂:自然发生的损伤

会阴撕裂则是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过大、分娩过快、用力不当或产妇会阴组织弹性较差等原因,导致会阴皮肤、黏膜、肌肉甚至肛门括约肌等组织自然发生的撕裂。根据撕裂程度,可分为四个等级。

侧切和撕裂的发生原因

(一)侧切的常见指征

1. 产妇因素:会阴较紧、会阴体短、组织硬韧,或存在瘢痕组织,使会阴难以充分扩张;高龄产妇、孕期缺乏运动导致会阴肌肉弹性不足;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需要尽快结束分娩以保障母婴安全。

2. 胎儿因素:胎儿过大(如巨大儿)、胎位异常(如枕后位),增加了分娩难度;胎儿出现宫内缺氧、胎心异常等紧急情况,需通过侧切加快分娩进程。

3. 产程因素:第二产程延长,产妇体力不支,无法继续有效用力,为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盆底损伤,医生会考虑侧切。

 

(二)撕裂的诱发因素

1. 胎儿因素:胎儿体重过重、胎头娩出速度过快,超过了会阴组织的承受能力;胎儿头部形状不规则,如因产道挤压变形,也会增加撕裂风险。

2. 产妇因素:会阴弹性差、孕期未进行会阴按摩训练;分娩时用力不当,过度屏气或用力方向错误,导致会阴局部受力不均;多次分娩使会阴组织松弛、脆弱,再次分娩时更易发生撕裂

3. 助产操作:助产士协助胎儿娩出时,若手法不当或用力过猛,也可能引发会阴撕裂。

 

侧切与撕裂,哪个更“糟糕”?

很多准妈妈纠结于侧切和撕裂哪个更严重。实际上,二者各有利弊,不能简单评判。侧切是医生有计划的操作,切口相对整齐,缝合时对位较好,产后恢复相对规律;但毕竟是人为创伤,缝合后伤口疼痛明显,尤其是在产后最初几天,产妇在坐立、行走、排便时都会感到不适,还可能出现切口感染、血肿等并发症。

而撕裂虽然是自然发生的,但撕裂伤口往往不规则,增加了缝合难度,且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等重要结构,若处理不当,易引发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如尿失禁、子宫脱垂等;不过,轻度撕裂愈合后,形成的瘢痕相对柔软,对今后生活影响较小。

 

侧切与撕裂的产后护理

无论是侧切还是撕裂,产后都需要精心护理,以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感染:

1. 保持清洁:每次大小便后,用温水从前向后冲洗外阴,避免细菌从肛门方向污染伤口;使用产妇专用的卫生湿巾轻轻擦拭,保持局部干燥。

2. 正确坐姿:产后避免长时间久坐,如需坐下,可使用空心垫圈或柔软的坐垫,减轻伤口压迫;尽量采取侧卧位,避免压迫伤口一侧。

3.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导致伤口裂开;少吃辛辣、油腻食物,防止引发便秘或加重伤口不适。

4. 观察伤口:密切关注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发热、异味等异常情况,若出现疼痛加剧、愈合不良等问题,及时就医。

 

如何降低侧切和撕裂的风险

1. 孕期准备: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从孕晚期开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会阴按摩,增加会阴组织的弹性;适当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2. 分娩配合:听从助产士指导,掌握正确的呼吸和用力方法,避免盲目用力;在胎儿即将娩出时,根据指令调整用力节奏,配合宫缩缓慢娩出胎儿。

3. 个性化沟通:产前与医生、助产士充分沟通,表达自己对侧切和撕裂的担忧,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和分娩风险,共同制定适合的分娩方案。

总结

侧切和撕裂都是顺产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情况,它们是为了保障母婴安全而出现的结果,并非绝对的“不良事件”。准妈妈们无需过度恐惧,通过了解相关知识,做好孕期和分娩准备,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就能以更从容的心态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并在产后顺利康复。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