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6月2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久坐族当心!肺栓塞的预警信号 - 数字报刊系统 抗癌药进医保,患者减负有新招 复发性流产的稳保胎护理方案 水痘来袭,家庭防护这些细节要做好 久坐族当心!肺栓塞的预警信号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久坐族当心!肺栓塞的预警信号

作者:全州县人民医院 王丽艳


肺栓塞是静脉系统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位列心血管疾病第三大死因。近年来,随着久坐生活方式普及,肺栓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研究显示,连续静坐超过4小时可使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2倍。由于肺栓塞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早期识别预警信号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肺栓塞的高危人群特征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核心机制包括静脉淤滞、血管内皮损伤和高凝状态。静脉淤滞主要由长时间制动(卧床>3天、长途飞行>8小时、久坐>8小时/日)和静脉回流障碍(静脉曲张、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这些因素使下肢血流减缓,血液淤积,显著增加血栓风险。

 

血管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常见于医源性因素(骨科/盆腔手术)和外伤(下肢骨折、多发伤)。这些损伤会破坏血管内皮完整性,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级联反应,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

 

高凝状态包括遗传性(如因子V Leiden突变)和获得性(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妊娠等)因素。这些情况使血液处于促凝状态,加速纤维蛋白形成。三种机制通过Virchow三角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血栓发生发展。

 

典型临床表现

 

肺栓塞临床表现多样且隐匿,需结合症状综合判断。呼吸困难常为首发表现,患者可突发呼吸费力、不畅,轻微活动即加重,甚至静息时亦感憋闷,严重影响日常活动。部分患者存在典型“缺氧-体征分离”现象,即口唇、甲床发绀等缺氧表现显著,但肺部听诊呼吸音清晰、啰音缺如,提示栓塞已致气体交换障碍而未引发严重肺部炎症。

 

胸痛分两型:胸膜炎性痛多呈锐痛或牵拉痛,深呼吸、咳嗽或体位改变时加剧,与胸膜刺激相关;心绞痛样痛呈压榨性闷痛,可放射至肩背、颈部,易误诊为冠心病。咳嗽常伴咯血,量少至痰中带血丝,量多则呈鲜红色血痰。晕厥虽少见,但提示大面积栓塞致心输出量骤降,属危急信号。

 

此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为前驱表现,患者单侧或双侧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触诊皮温升高,Homans征(被动屈踝疼痛)阳性,需警惕血栓脱落风险。

 

 

 

 

危险分层与急诊识别

肺栓塞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类:

1.高危(大面积):伴持续性低血压(SBP<90mmHg)、心源性休克或需心肺复苏,死亡率极高;

2.中危(次大面积):存在右心功能不全(如超声示右室扩大)或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升高,有恶化风险;

3.低危(非大面积):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无右心受累证据,预后较好。

分类指导临床决策,高危需紧急干预,中低危个体化治疗。

 

诊断流程

 

肺栓塞临床诊疗中,评估与检查流程环环相扣。临床可能性评估通过 Wells评分(量化危险因素,如深静脉血栓史、咯血等)和 Geneva评分(纳入年龄、心率等客观指标),辅助快速判断发病风险等级。

 

初始检查以 D-二聚体检测(高敏筛查工具,阴性可基本排除低危患者)和 动脉血气分析(低氧血症、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升高提示通气/灌注失衡)为关键,为确诊提供线索。

 

确诊依赖 CT肺动脉造影(CTPA)(直接显示血栓,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超90%,为诊断金标准)或 肺通气/灌注扫描(V/Q scan)(对碘造影剂过敏者的替代方案,通过通气-血流不匹配定位栓塞)。各阶段检查需结合临床灵活选择,确保高效、精准诊断。

 

防治策略

 

肺栓塞治疗分急性期干预与长期预防,需多维度协同管理。急性期以抗凝为核心:普通肝素静脉输注起效快,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便捷高效,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无需常规监测,均用于阻断血栓进展;高危患者可启动溶栓治疗快速溶解主肺动脉血栓,或行导管碎栓/取栓术直接清除栓塞。

 

长期预防需药物与机械手段结合:抗凝疗程一般3-6个月,复发者延长治疗;梯度加压弹力袜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可改善下肢静脉回流。生活方式干预同样关键,包括避免久坐久卧、长途旅行定时活动、控制BMI<30、戒烟限酒。鉴于症状隐匿,对呼吸困难病因不明者应警惕肺栓塞,结合危险分层精准施治,动态权衡抗凝疗效与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提高对肺栓塞预警信号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久坐人群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规范的抗凝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栓风险评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