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过红军长征过剑河县柳川时,给当地老农送一件毛衣的故事。
剑河县中都村陡寨建设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不久将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今年3月8日,我随州党史研究专家况再举先生赴基地参观,了解到当年红军经过黔东南及剑河陡寨这个人感人肺腑的故事。
1934年,寒风凛冽的12月,中央红军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湘江战役,辗转来到贵州,兵分三路从锦屏县河口、黎平县高洋、榕江县朗洞进入剑河县南加、南哨等地。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略转移中,他们遭遇了无数艰难险阻,却始终怀揣着坚定的信念,砥砺前行。
毛泽东随军委纵队长征,于12月22日从锦屏瑶光出发,沿清水江而上,开启了在剑河县的征程。
一路上,山峦起伏,道路崎岖,红军战士们肩负着沉重的装备和使命,艰难地跋涉着。当他们来到剑河县柳川镇中都村陡寨时,一个令人揪心的场景映入眼帘——一位苗族妇女和她年幼的儿子,身着满是补丁的单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奄奄一息地倒在路边。凛冽的寒风吹过,他们瘦弱的身躯仿佛随时都会被吹倒。毛泽东见状,心中一阵刺痛,他快步上前,关切地询问情况。
原来,这位妇女一年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全都被地主以地租的名义搜刮殆尽,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绝境,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年幼的儿子四处乞讨,艰难度日。而突如其来的降温,让本就饥寒交迫的母子俩支撑不住,昏倒在路旁。
听到这些,毛泽东眼眶泛红,毫不犹豫地从身上脱下自己的毛线衣,轻轻披在老妇人身上。接着,又转身从行李中取出一床布被单,小心翼翼地递给她。随后,他又命警卫员拿来两条装满白米的干粮袋,一并送到老妇人手中。
毛泽东蹲下身,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对老妇人说:“老人家,您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即穷人)的队伍,是为贫苦人民谋幸福的。”
老妇人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她颤抖着双手接过这些珍贵的物品,嘴唇微微颤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连连点头致谢。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满是感激与感动。在这冰天雪地的寒冬,毛泽东的举动,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老妇人和孩子的心,也照亮了在场每一位红军战士和当地百姓的心。
此事被陈云记录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当我等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回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红军领袖毛泽东至,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从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床,授予老妇,并令人(红军战士)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红军救济、帮助贫困苗族同胞的事情,如同温暖的春风,迅速在当地传开。苗族同胞们真切地感受到,红军是真正为“干人”着想、为百姓谋福祉的队伍。他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猪肉、腌鱼等食物,热情地犒劳红军。许多人还主动为红军抬担架、救伤员,甚至不惜拆掉自家门板,绑结木筏,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架起浮桥,帮助红军顺利横渡清水江。
在那个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件毛衣或许微不足道,但它所承载的,是红军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念。这份温暖,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深深烙印在剑河人民的心中,成为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