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幼儿园,因多名儿童未及时接种水痘疫苗,水痘病毒迅速传播,短时间内超过 20 名孩子感染,不仅孩子身体受苦,还打乱了家庭的正常生活节奏,家长们不得不请假照顾。这样的案例提醒我们,疫苗接种和免疫规划对预防传染病、守护健康至关重要。免疫规划是国家基于疾病防控需求,有计划地组织人群接种疫苗的公共卫生项目,它通过疫苗为家庭成员的健康构筑起坚固防线。
认识免疫规划与疫苗
免疫规划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疫苗接种,降低传染病发生率。疫苗进入人体后,会模拟病原体的特征,刺激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相应抗体。当人体再次接触真实病原体时,这些抗体就能迅速发挥作用,阻止病原体入侵或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从而预防疾病发生。
我国疫苗分为两类。一类疫苗由国家免费提供,公民应按规定接种,如乙肝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新生儿出生时就需接种首剂,它能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卡介苗可预防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等结核病,同样在出生时接种。二类疫苗属于公民自费且自愿接种,像流感疫苗,在流感高发季前接种,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手足口病疫苗能减少儿童感染肠道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几率 ,尤其适合 5 岁以下儿童。
不同人群的疫苗接种指南
婴幼儿及儿童阶段是免疫规划的重点时期。0 - 6 岁儿童需按程序完成基础免疫,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1 月龄再次接种乙肝疫苗,2 月龄开始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等。部分疫苗还需加强接种,比如百白破疫苗,在 18 - 24 月龄再次接种,能强化免疫效果,持续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此外,二类疫苗中的肺炎疫苗可减少儿童肺炎球菌感染引发的肺炎、中耳炎等疾病;水痘疫苗能避免孩子因感染水痘病毒而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降低传染风险。
成年人同样需要重视疫苗接种。医护人员、教师等职业人群,因工作环境易接触病原体,应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医护人员还需接种乙肝疫苗,降低职业暴露感染乙肝的风险。对普通成年人而言,流感疫苗能减少因流感导致的发热、咳嗽等不适;50 岁以上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降低带状疱疹发病几率,减轻患病时的神经疼痛症状。
老年人由于身体免疫力下降,更易感染传染病且感染后易引发严重并发症。肺炎疫苗可预防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败血症等疾病,流感疫苗能减少流感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老年人还应根据疫情形势和自身健康状况,及时接种新冠疫苗,降低感染新冠病毒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接种疫苗前,务必全面评估自身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急性疾病症状,或正处于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应暂缓接种,待身体康复后再安排接种计划。同时,主动通过官方渠道了解即将接种疫苗的作用机制、完整接种程序,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建议提前准备好身份证、接种凭证等相关证件,合理规划出行时间,避免空腹前往接种点。
接种过程中,如实向医护人员详细告知个人健康信息是关键。除了明确说明过敏史、慢性疾病史外,还应告知近期用药情况、免疫功能状态等信息。若曾对疫苗成分、辅料过敏,或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更需与医护人员充分沟通,由专业人员判断是否适合接种,以及确定适宜的接种时机。接种完成后,必须在留观区静坐观察 30 分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急性过敏反应,如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
完成接种后,身体需要一段时间建立免疫应答,此时科学护理至关重要。若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疼痛,或轻微发热、乏力、头痛等症状,多为正常免疫反应,通常 1-2 天内可自行缓解。红肿疼痛可采用局部冷敷减轻症状,体温未超过 38.5℃时,建议通过温水擦拭、减少衣物等物理方式降温。一旦出现高热不退、严重皮疹、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此外,接种后应保证充足休息,保持饮食清淡,避免剧烈运动和接触已知过敏原,帮助身体更好地产生免疫保护。
结语
免疫规划和疫苗接种是守护全家健康的有效手段。从婴幼儿到老年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都能通过科学接种疫苗,降低传染病感染风险。每一次按时接种,都是为自己和家人增添一份健康保障。希望大家重视疫苗接种,按照免疫规划要求,及时、规范地完成接种,共同构建起强大的免疫屏障,让疾病远离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