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的“大家族”中,肝癌如同一位隐匿的“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我国是肝癌大国,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均占全球半数以上。由于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差。不过,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造影技术如同“火眼金睛”,在肝癌诊断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肝癌:隐匿而危险的“健康杀手”
肝癌主要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而继发性肝癌则是其他器官的癌细胞转移到肝脏所致。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乙肝、丙肝等肝炎病毒感染是主要“元凶”,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会使肝脏细胞发生癌变;肝硬化患者肝脏结构和功能受损,癌变风险也大大增加;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提升肝癌的发生几率。早期肝癌可能毫无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才会出现肝区疼痛、腹胀、乏力、消瘦、黄疸等症状,但此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超声造影原理大揭秘
超声造影是通过向人体注入造影剂,改变组织或器官与周围组织的回声差异,从而提高病变显示率。超声造影剂通常为微泡结构,这些微泡在超声波的作用下,散射特性显著增强。当造影剂进入肝脏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的各个部位。由于肝癌组织的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特点与正常肝脏组织以及其他良性病变不同,造影剂在肝癌病变区域的分布和流动情况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肝脏病变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能够清晰呈现,就像给肝脏病变区域“点亮”了一盏灯,让医生能更清楚地看到它的“真面目”。
超声造影对肝癌的诊断优点
(一)提高早期肝癌检出率
超声造影可显著提升早期肝癌检出率。常规超声难以发现的小肝癌,在超声造影下能清晰显露。原因在于超声造影能动态观察肝脏病变的血流灌注情况,即便微小的肝癌病变,其血流特点与正常组织存在差异,超声造影可借此将其检测出来。
(二)准确鉴别病变性质
超声造影能精准区分肝癌与其他肝脏良性病变。比如,肝癌多呈“快进快出”的血流灌注模式,即造影剂快速进入病变区域又快速流出;而肝血管瘤常为“慢进慢出”。这种动态观察的优势,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依据,有效避免误诊误治。
(三)辅助治疗决策
治疗前,超声造影有助于医生确定肿瘤可切除性、选择合适治疗方法。通过观察肿瘤血流灌注情况,可判断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评估手术切除难度和风险。治疗后,观察肿瘤血流变化和大小改变,能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超声造影与增强 CT、增强 MRI 对肝癌诊断的优缺点对比
1. 超声造影
优点:操作简便快捷,无辐射,可多次重复检查,便于医生持续跟踪肝脏状况。对肝脏微小病变敏感,能实时动态观察病变血流灌注,对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重大。且费用相对较低,患者接受度高。
缺点:视野较小,对位置较深或较大的肝脏病变,可能无法全面显示。超声图像质量易受患者体型、呼吸运动等因素干扰。
2. 增强 CT
优点:可清晰呈现肝癌的数目、大小、位置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肝癌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对肝脏骨骼系统和钙化病变显示效果佳。
缺点:存在辐射,不适合频繁检查,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检查费用较高,部分患者可能对含碘造影剂过敏。
3. 增强 MRI
优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肝癌内部结构和边缘特征,对特殊类型肝癌诊断有独特价值。无辐射,对人体相对安全。
缺点:检查费用高、耗时长,对患者配合度要求高。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不能进行该项检查。
超声造影检查需注意的“小细节”
检查前,患者需空腹 6 - 8 小时,糖尿病患者要提前向医生说明饮食与用药情况。需注意,超声造影剂主要通过肺的呼吸代谢排出体外,一般无需做过敏试验(皮试),检查后也无需刻意多喝水。检查中,患者要严格依照医生指令保持正确体位与呼吸。检查后,在观察室休息 30 分钟左右,若出现局部疼痛、发热、恶心等不良反应,医生会及时处理。
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为肝癌诊断带来新曙光,能助力更早、更准发现肝癌。大家尤其是肝癌高危人群要重视健康,定期体检,善用超声造影等先进技术,做到早发现、诊断、治疗,让肝癌无处藏身。相信未来超声造影技术会在肝癌诊断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守护健康。